农业部否认“中国在国际上抢粮”

近期有外国研究者再度炒作“中国粮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毕美家对此进行了回应。他表示,中国不仅没有对世界粮食安全构成威胁,相反,还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谁能养活中国》一书的作者布朗再次挑起“世界能否养活中国”的话题。他声称中国的粮食进口急剧增加,结构性粮食缺口持续扩大,中国在国际上“抢粮”等言论。毕美家指出,中国用世界十分之一的耕地,生产了全球四分之一的粮食,养活了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这一事实充分证明了中国在粮食安全方面的实力。

毕美家强调,中国粮食自给率超过97%,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近年来,中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连增”,这充分证明了中国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强大能力。虽然面临耕地资源紧张、生产成本上涨等挑战,但中国有能力继续解决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端牢中国人的饭碗。

为了继续巩固农业基础,筑牢支撑粮食生产的三大支柱,政策、科技、基础设施是关键。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不断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科技进步也是推动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达到了55.2%,并且今后还将继续提高。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针对中国粮食进口不断增加的炒作,毕美家强调,中国的粮食进口增加并非因为国内短缺,而是因为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低于国内,同时也为了满足国内多样化消费需求,需要适量进口进行品种调剂。中国的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十几亿中国人不可能指望靠买饭吃、找饭吃过日子。中国将继续努力,确保粮食安全,牢牢掌握自己的饭碗。

中国在粮食安全方面表现出了强大的能力和决心。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将继续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确保自身粮食安全的也将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贡献。世界是开放的舞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全球经济的繁荣息息相关。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运营模式应运而生,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从2010年开始,中国的粮食价格已经全面超越国际市场的离岸价格。为了降低运营成本,不少国内企业开始加大粮食的进口量。

到了2013年,我国的粮食生产迎来了丰收,与此全球主要的粮食生产国家也普遍获得了丰收,导致国际粮价持续走低。在这样的背景下,适量进口粮食以平衡国内供需,既符合中国国情,也是顺应农产品贸易国际化趋势的明智之举。

中国的适度粮食进口,也是为了满足国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粮食品种的多样化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高端优质大米、强筋和弱筋小麦等,由于国内供给不足,需要通过进口来调剂。玉米作为重要的能量饲料和工业原料,也有一定量的进口。

中国进口的粮食品种中,主要以大豆为主,用于制作蛋白饲料。如果仅计算谷物,中国2013年的进口数量并不大,仅占国内谷物产量的不到2.6%,占国际市场份额也仅在4%左右。所谓中国在国际上“抢粮”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中国粮食”更是无从谈起。

放眼国际,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粮食进口并非单纯的商业行为,而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结果。中国的粮食进口政策始终秉持开放、合作、共赢的原则,致力于维护全球粮食市场的稳定与繁荣。

上一篇:如何瘦脸?6招逆天瘦成小V脸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