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急性脑梗要求4.5小时赶到医院
相信许多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及其家属都会有一个共同的疑问:为何医生总是强调从发病到抵达医院的最佳时间应在4.5小时之内,或是6至8小时之内呢?这背后的救治原则,关乎患者的生命安危与康复程度。
我们要了解急性脑梗死的核心治疗原则血管再通或再灌注治疗。其目标在于挽救梗死灶周围那些因缺血缺氧而受损,但尚未坏死的神经组织,我们称之为缺血半暗带。这些组织在静脉溶栓、动脉取栓等有效治疗后,有望恢复功能,从而保持正常的神经功能。
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缺血半暗带的救治效果呢?
其一为时间。急性脑梗死发生后,缺血半暗带的存在时间虽为24小时之内,但研究发现,通过静脉溶栓手段挽救缺血半暗带的最佳时间窗口是4.5小时之内。超过此时间,需要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来评估缺血半暗带的大小,再决定血管再通是否仍有获益。“时间就是大脑”这一说法,正是基于这样的医学实践。
其二为侧枝循环的代偿能力。当颅内血管出现重度狭窄或完全闭塞时,其周围可能存在许多微小血管或侧枝循环,有助于改善供血。良好的侧枝循环能延长缺血半暗带完全梗死的时间,减小梗死核心体积。急性脑梗死患者应尽早开展改善侧支循环的治疗。
其三为脑血管危险因素。患者抵达医院后,除进行头部CT等检查外,还需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这些危险因素不仅可能损害侧枝循环、加速缺血半暗带转变为梗死灶,还可能增加溶栓出血风险。医生需同时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并进行静脉溶栓,以确保患者得到最有效、最安全的治疗。
其四为并发症。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救治过程中可能面临多种并发症,如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消化道出血、高热等。这些并发症会影响脑组织的血氧代谢,加重脑损伤,使缺血半暗带完全变成梗死灶。预防和控制并发症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至关重要。
当遭遇急性脑梗死患者时,为谋求最佳救治效果,应做到以下几点:尽量缩短从发病到抵达医院的时间,最好在4.5小时之内进行静脉溶栓等治疗;尽早改善患者的侧枝循环;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提前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这样方能提高患者的康复几率,降低致残和死亡率,为患者带来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