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蝗对我们有什么影响(沙漠蝗有多重)

沙漠蝗虫逼近我国,专家警告潜在威胁

近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向世界发出警告,非洲之角的沙漠蝗虫规模和破坏力空前,对粮食安全构成前所未有的威胁。随着蝗灾的肆虐,这一威胁已引起全球关注。而我国,作为邻接相关区域的国家,也面临着潜在的威胁。

据了解,沙漠蝗虫正在逼近我国边境。这些蝗虫可能来源于印度、巴基斯坦等亚洲国家,随着春季的到来,这些地区的蝗虫卵开始孵化,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社会性蝗虫群体,并向缅甸西南部蔓延。为此,《中国科学报》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专家学者,深入了沙漠蝗虫入侵我国的可能性。

专家们指出,虽然沙漠蝗虫有可能从缅甸迁入我国,但由于青藏高原的阻隔以及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其对我国农业生产构成直接威胁的可能性较小。即使蝗虫迁入我国边境省份,继续入侵内陆地区并造成危害的可能性也较小。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沙漠蝗虫在南部和东部的孟加拉国和缅甸等地严重发生,那么移入云南南部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粮农组织警告称,部分蝗群已经开始产卵,未来1-2个月可能会形成新的蝗群和蝗灾。专家们也指出,根据当前的气候条件和沙漠蝗虫的习性分析,红海两岸的蝗虫可能会形成新的蝗群,并向沙特西南部迁徙。部分蝗群还可能从印巴边境地区向也门和安曼迁徙,形成新的灾害。

那么,这些蝗虫是否会到达我国境内呢?专家张泽华表示,沙漠蝗虫的扩散区确实可能达到缅甸西南部。缅甸与中国的最近距离约为100~200公里,相同海拔地区之间的最近距离约为1000公里。存在两个重要时间点需要警惕:一是在五月,如果印度洋西南季风异常强烈,蝗群更有可能在季风的作用下迁徙到中国云南,甚至进入广西和四川;二是6-8月,如果印度、缅甸的沙漠蝗虫失控,下一代成虫进入中国的概率会突然增大。

面对潜在的威胁,我们不能掉以轻心。虽然当前沙漠蝗虫对我国构成的直接威胁较小,但我们必须保持警惕,做好应对准备。我们也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这一全球性的挑战。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守护我们的粮食安全。蝗灾威胁下的中国边境与粮食安全观察

在广阔的天山、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的壮阔背景下,我国边境面临诸多自然屏障,为阻止非洲沙漠蝗群的入侵提供了一道坚实的防线。虽然这样的地理环境让非洲沙漠蝗群进入中国境内可能性降低,但我们必须高度警惕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有一种假设的风险我们不能忽视:沙漠蝗群可能从印度西部向东迁移,经过缅甸、老挝等东南亚国家,进而威胁到我国的云南和广西等地。这样的迁徙路径一旦形成,蝗群有可能进一步向我国其他适宜地区扩散。

中国的西部边境地区如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等地构成一道天然的防线,海拔高度均在2000米以上,理论上应该能够阻挡蝗虫的东移。任何防线都有可能出现突破点。比如地势较低的那加地区可能成为蝗虫入侵的突破口,一旦突破,蝗虫群就有可能到达缅甸、泰国,然后北上到达中国的云南和广西等地。这种情况并非不可能发生,我们必须对此保持高度警惕。

今年的非洲地区出现了较强的降雨,这种气候条件导致沙漠蝗虫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大量孵化出土,形成了庞大的种群。如果它们像往年一样分批次出土,那么蝗虫的天敌可能会消灭一部分。但今年特殊情况下的集体出土使得沙漠蝗抵抗天敌的能力大增,人类的防治措施也难以实施。这种蝗虫的危害极其严重,所到之处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针对蝗灾可能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的影响,《中国科学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我国内陆地区近30年来并无沙漠蝗的分布及为害报告。但如果蝗群真的侵入我国,其发生规律未知、监测技术缺乏、防控困难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将显现,可能会对我国粮食生产安全、草原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加强统一领导,实时动态监测,做好物资储备,制定防控预案,建立国际合作沟通机制,加强科学研究力度,共同应对这一威胁。

我国对于蝗虫防治工作一直保持高度重视。我国分布的蝗虫有1000多种,其中近50种能够成灾。近年来,我国在坚持实时监测的一旦发现及时防控,对农田的危害相对较小。但在草原区,蝗虫防治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多年来,草原上蝗虫的发生面积较大,每年的防治面积仅占发生面积的30%左右,留下的隐患较多。

我国在蝗灾治理方面拥有一些经验可供国际社会借鉴。我们的治蝗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确保飞蝗不起飞成灾、非迁飞蝗虫不扩散为害、境外迁入蝗虫不二次起飞为害。在防治手段上,我们采用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控,在蝗虫发生不严重的情况下则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防治手段。这些经验和策略可以为国际社会提供有益的参考。

面对可能的蝗灾威胁,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优势,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这一挑战。我们也应该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与沟通,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和威胁。我国拥有丰富的蝗虫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生物防治和生态治理经验。在农业植保领域,我们正与联合国粮农组织蝗虫委员会及相关国家紧密合作,实现信息共享、联合监测和防控,为他们提供调查监测数据分析和防治新技术等方面的支持,组织专家共同制定应急监测防控方案。

《中国科学报》提问:未来我国蝗虫治理应注意哪些要点?

对此,张泽华指出,虽然我国飞蝗目前控制得相对较好,对粮食安全暂无威胁,但我们仍不能掉以轻心。全球气候变化使得原本不适合蝗虫生存的地区现在适宜其繁衍,蝗虫发生区域扩大,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潜在的风险。若无相应的预案,可能会带来不可预知的威胁。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们应深化气候变化对蝗虫发生规律影响的研究,开发智能化监测预警技术和设备,不断创新,研发出新型的微生物治蝗专用药剂,以建立绿色、可持续的防蝗技术体系。对于境外迁入性蝗虫,我们必须加强国际信息沟通与合作,严密监控蝗虫的迁飞路径。一旦发现迁入种群,应立即启动防控预案,及时做好防控工作,保卫好中蒙、中哈、中缅、中印等边界的大门。

那么,关于沙漠蝗的情况又是如何呢?为什么沙漠蝗有侵入风险呢?这需要我们持续关注和研究,以便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农作物和生态环境。沙漠蝗的侵入风险主要源于其强大的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使其能够在极端环境中生存并快速扩散。全球气候变化也为沙漠蝗的扩散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必须加强监测和预警,做好防控准备,以保障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安全。

上一篇:你看世间朗朗有光照留了树荫送我乘凉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