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 知行合一

一、起源与塑造

在1923年,东北大学初建之际,首任校长王永江针对当时社会的青年浮华风气,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校训。这一理念,如同晨曦破晓,照亮学子们前行的道路。他深知,单纯的学问并不足以支撑起社会的未来,真正重要的是实践与应用。于是,他从王守仁的心学思想中汲取智慧,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道德践履的统一。

到了1928年,张学良校长走马上任,结合当时的东北局势,融入更为深广的民族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理念激发了学生们以学术为武器,抵御外侮的决心。于是,“自强不息”成为了校训的一部分,与“知行合一”共同构成了东北大学的灵魂。

二、内涵解读

1. 精神内核

“自强不息”,不仅是对刚毅进取的民族精神的崇尚,更是东北大学在抗战流亡时期坚韧不拔、持续办学的文化韧性的体现。这种精神,如同寒冬中的松柏,傲然挺立。而“知行合一”,则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自学校初创时期即倡导的产学研传统,这一传统也奠定了东北大学深厚的学术基础。

2. 时代价值

过去的时代里,“知行合一”与“自强不息”激励师生积极参与“一二九”运动等救国实践,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当下,这两种精神引导学子们积极投身智能电网等国家战略科技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为国家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三、文化承袭

校歌中的“惟知行合一方为贵,惟自强不息方登高”,是对校训精神的凝练与传承。这一歌声,既延续《易经》“乾卦”的哲学根基,又呼应王阳明“致良知”的实践观。在这种精神的熏陶下,东北大学形成了爱国传统与创新精神交织的独特文化基因。这种精神不仅仅停留在历史的篇章中,更是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现代实践得以延续。每一代东北大学人,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这种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上一篇:成都体育学院招生网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