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发起337调查
【解读】美国337调查:知识产权之战中的特殊武器
一、背景介绍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发起的“337调查”,源自《1930年关税法》第337节,这是一项针对进口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及其他不公平竞争行为的准司法程序。该机制主要针对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如进口产品侵犯了他人的专利等权利时,就可能面临这一调查。其核心目标是保护本土产业,通过发布排除令、禁止令等救济措施,限制或禁止侵权产品进入美国市场。
二、调查程序与特点
启动方式:这一调查通常由企业主动向USITC申请发起,只有在少数情况下,USITC才会自行启动调查程序。申请的企业必须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侵权行为对美国产业造成了损害或阻碍了产业发展。
调查流程:调查流程包括立案、证据开示与听证等环节。一旦USITC决定立案,将由行政法官主导调查,涉及证据提交、质证和庭审等程序。最终,USITC将作出裁决,如果认定侵权,将发布相应的救济措施。这些措施在60天后生效,且一旦发布,不可撤销。
救济措施:主要的救济措施包括有限排除令、普遍排除令和禁止令等。有限排除令针对的是特定被告企业的侵权产品;普遍排除令则更为严厉,禁止所有同类侵权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禁止令则要求美国境内的企业停止销售侵权产品。
三、近期典型案例
集成电路及相关设备案:美国Onesta IP公司指控包括英伟达、高通、一加手机等在内的多家企业侵犯其集成电路专利。此案涉及复杂的专利问题和高科技产业的核心技术。
光纤产品案:美国US Conec公司指控中国、日本、爱尔兰等企业侵犯其光纤连接器专利。这一案件反映了知识产权保护在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性,涉及到通信行业的重要技术。
四、影响与应对策略
对企业的影响:一旦企业在337调查中败诉,可能面临被完全排除出美国市场的风险,这不仅会导致供应链中断,还可能严重影响企业的品牌声誉和市场地位。企业应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避免侵权行为的发生。
应对策略:面对这一挑战,企业应加强专利布局,提前在美国等关键市场申请核心专利,降低侵权风险。企业应联合行业协会、法律团队制定有效的抗辩策略,包括专利无效主张或技术不侵权分析。企业还应预先规划供应链调整,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以应对可能的市场变化。
五、总结展望
美国337调查是美国保护本土产业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程序复杂且制裁严厉。企业应深入了解这一机制的特点和运作方式,结合自身的专利布局、法律应对和供应链管理,系统性地降低风险。随着全球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技术的快速发展,美国337调查将继续在知识产权之战中发挥重要作用。企业应提高警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以应对可能的挑战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