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称对广岛原爆同情不起来
两名中国留学生在广岛原爆炸纪念相关言论所引发的争议,揭示出中日双方在历史认知上的深层分歧。以下是关于这一的核心要点及背景分析:
一、核心争议点
这两位留学生在广岛进行了一次美食测评的视频分享,在谈论当地文化时,他们提到了与广岛原爆炸相关的观点。他们认为,在与当地人交流和参与课堂讨论时了解到,日本民众普遍更倾向于强调自身的“被爆者”身份,而淡化了广岛遭受原轰炸的历史背景,也就是日本侵华战争的责任。这种言论在当地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两位留学生指出,在广岛原爆博物馆中,通过展示儿童遗物等手段,更多地强调了“受害者叙事”,而对于历史的全貌和背后的军国主义侵略行为则较少提及。作为中国人,他们表示“无法完全共情”。
这一言论在日本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应。日本议员表示“无法接受”相关言论,要求追查这两名留学生是否领取了当地的“和平文化”奖学金,部分网民更是呼吁取消他们的奖学金及学位。在日本的社会舆论中,有人认为这些留学生的言论否定了广岛民众的战争创伤,缺乏对历史受害者的基本尊重。
在中国国内,舆论则普遍支持这两位留学生的表达。他们认为,这些言论揭露了日本在历史记忆上的选择性,强调了广岛原爆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后果,中国民众无需对侵略者的痛苦产生共情。
二、争议背后的历史认知分歧
在这一争议背后,反映出的是中日双方在历史认知上的分歧。日本在每年的8月6日纪念广岛原爆,将其塑造成“反战和平”的符号,但在8月15日的战败日,却淡化了侵略责任,形成了“受害者”与“加害者”身份割裂的历史观。这种叙事方式导致年轻一代对战争起因缺乏全面认知。
而中国则始终反对日本篡改侵略历史的行为,强调需要基于“加害者-受害者”的双重角色理解广岛原爆。中国网民的言论也反映了这一立场,他们表示,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后,中国人无权代替先辈选择原谅。
三、折射的深层问题
这一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言论争议,更揭示了历史教育的差异和国际话语权的博弈。日本在历史教科书中长期弱化一些史实,如南京大屠杀、强征劳工等,而在广岛原爆的教育中,更多地强调平民伤亡,割裂了与军国主义扩张的因果关系。
广岛通过“和平文化”奖学金等方式,在全球塑造了一种道德高地的形象。中国留学生的这次言论则揭示了这种叙事背后的片面性。这场争议本质上是二战历史诠释权的冲突。如果日本只强调自身的受害而回避侵略责任,那么与亚洲国家的和解将难以实现。正如中国网民所言,“广岛原下无冤魂”只有正视历史的全部面貌,才能避免悲剧的重演。这一也提醒我们,历史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国际间对历史认知的共识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