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修正案十二
《刑法修正案(十二)》的审议与通过,昭示了我国法律体系的进一步成熟与完善。该修正案于2023年12月29日由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自2024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次修正,特别针对行贿犯罪和民营企业权益保护进行了详尽的规定与强化。
一、核心修改内容概述
此次修正案在多个领域进行了实质性的调整与补充。对背信犯罪适用范围进行了扩大。原先仅适用于国有企业的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为亲友非法牟利罪以及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资产罪,现在延伸覆盖至民营企业。非国有企业的董事、监事或高管,若利用职权从事类似行为,并违反法律或行政法规,造成重大损失,将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这些行为包括但不限于利用职务之便经营同类营业牟利、以不合理价格与亲友关联单位交易以及低价处置企业资产等。
二、加大行贿犯罪的打击力度
为了更有效地遏制行贿行为,此次修正案也加大了对行贿犯罪的惩治力度。对于特定的七类行贿情形,法律将给予更严厉的处罚。这些情形包括多次行贿或向多人行贿、在国家重点工程、重大项目中行贿等。行贿罪的罚金刑基准也有所调整,从原来的“一倍以上五倍以下”提高至“一倍以上十倍以下”。对于单位贿赂犯罪,刑罚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特别是对于情节特别严重的单位受贿罪,直接责任人的刑期由原先的“五年以下”提升至“三年以上十年以下”。
三、立法背景及其深远意义
该修正案的立法背景在于对企业产权的平等保护。针对民营企业内部的腐败问题,法律通过扩大背信犯罪主体范围,填补了法律空白,并强化了对企业财产权益的刑事保护。这一举措体现了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平等对待。此前,《刑法修正案(十一)》已经调整了职务侵占等罪名的刑罚,而此次修正进一步与之衔接,形成了完整的企业权益保护体系。此次修正也体现了“受贿行贿一起查”的原则。针对司法实践中行贿追责率低、缓免刑比例高的问题,通过细化从重情形和提高刑罚,法律旨在遏制“围猎”公职人员的现象,从而切断贿赂犯罪的因果链。
四、实施影响与展望
随着修正案的施行,民营企业的内部腐败行为将面临更加严格的刑事规制,而行贿犯罪的成本也将显著增加。这一调整旨在优化营商环境,减少权力寻租空间,促进市场的公平竞争。可以预见,这一修正案的实施将在很大程度上净化市场环境,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提醒广大企业,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加强自身合规管理,以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刑法修正案(十二)》的通过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体现了对民营企业权益的充分重视和对贿赂行为的严厉打击。相信在法律的铁腕下,我国的市场环境将更加公平、透明,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