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大学挂科制度
一、重塑评价模式:从单一的结果性评价向全面过程性评价转变
当今的高等教育正在经历一场评价体系的革新,逐渐从单一的结果性评价向全面过程性评价转变。这一改革方向,旨在更加全面、深入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努力过程。
1. 期末考试不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
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尝试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不再单一依赖期末考试。课堂小测验、研究报告、实操项目等多元化的评估形式逐渐受到重视。这种趋势与教育部提出的“加强过程评价”理念相吻合,旨在减少学生对单一期末考试的过度依赖,让评价更为全面和合理。
2. 过程考核反馈成为教学的重要环节
新的评价体系更加注重教师的反馈作用。例如,筑波大学的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在每次测试后详细解释出题意图和答案逻辑,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的底层结构。这种及时反馈机制在国内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增加课堂互动、小组项目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让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制度调整:严格管理,取消补考与清考机制
为进一步加强学业管理,一些高校进行了制度的调整,取消了补考和清考机制。
1. 补考资格更加严格
湖南某高校明确规定,无特殊原因缺考的学生将直接失去补考资格,课程成绩直接记为不及格。补考过程由教务处统一组织,并接受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确保公平和公正。
2. 清考制度全面退出历史舞台
自2018年起,教育部要求高校取消毕业前的集中清考。这一政策在多所高校得到了落实,挂科的学生无法通过清考来弥补学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毕业资格。
三、国际经验与争议
全球范围内,高校学业评价制度的改革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1. 日本高校的实践案例
例如,筑波大学计划从2025年起废除期末考试成绩评价体系,改为“达成度确认”评价。这一改革并非完全取消考核,而是将考核分散到教学周期内完成,以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2. 意见纷争:支持与反对并存
取消挂科制度的支持者认为,这样可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避免因阶段性考试失利导致学业中断,更符合个体差异化的学习规律。反对者担忧,缺乏刚性的约束可能导致学风松懈。数据显示,部分高校在取消清考后,挂科率上升与毕业率下降的现象同时出现^[4][7]^。
四、中国高校当前的政策定位
目前,中国高校并未全面取消挂科制度。相反,通过“严进严出”的政策强化学业要求。教育部提倡淘汰“水课”、加强过程考核,实质上是通过提高学业难度来反向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未来的改革可能更倾向于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而非简单取消挂科制度。这一过程需要充分平衡学生的学业压力、学校的教学质量以及社会的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确保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