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胶菜是什么

鲁迅笔下的“胶菜”,源自山东青岛的胶州地区,是当地的大白菜的别称,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胶白”或“胶菜”^[1][2][4][5][7][8][9][10][12][13]^。这一名词首次出现在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中,文中描述了北方的白菜运到浙江后,会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被称为“胶菜”。这种现象比喻了“物以稀为贵”的道理。

说起胶州大白菜,其背后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据记载,胶州大白菜的种植历史已逾千年,早在唐代就已享有盛誉,后来传入日韩,被称为“唐菜”。它的外观独特,叶球呈短筒形,外叶青翠,芯叶嫩白,帮薄汁乳白。它的口感令人印象深刻,无论是生食还是熟食,都令人回味无穷。清代诗人曾赞美其“严冬冰雪亦甘香”。

在鲁迅的笔下,胶州大白菜不仅仅是一种蔬菜,更是故乡亲情和文化记忆的象征。随着时间的推移,胶州大白菜的名声越发响亮,于2006年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近日,它还通过新发地市场进入了北京,保留了红绳系根的传统文化符号,继续传承着古老的胶州大白菜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鲁迅所提及的“胶菜”,特指胶州大白菜,其品质与普通大白菜存在显著的差异。它的独特口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得它在人们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就像鲁迅在文中通过“胶菜”比喻某些事物因稀少而显得珍贵,胶州大白菜也因其独特的品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倍显珍贵。

上一篇:高铁一等座为什么总有人打掼蛋?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