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介入护理新措施

心血管介入治疗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进展,其护理措施也在不断更新优化。近年来,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25)》等新指南的发布,心血管介入护理领域涌现出多项创新措施,从术前评估到术后康复都体现了更加精细化、个性化的特点。将系统介绍心血管介入护理的进展,包括术前准备优化、术中监护创新、术后管理强化、并发症预防新策略以及康复随访体系的完善。

术前护理优化措施

术前护理是心血管介入治疗成功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在评估、准备和心理干预方面都有显著创新。

  • 全面风险评估体系:采用SYNTAX Ⅱ评分、STS评分、EuroSCORE Ⅱ评分等多种评估工具,特别是中国自主研发的NERS Ⅱ评分在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的风险预测方面表现出色,为患者选择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提供科学依据。术前评估还包括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非左主干≥70%,左主干≥50%为显著狭窄)以及50%-70%中度狭窄病变需结合功能学检查确定干预必要性。
  • 桡动脉优先策略:新版指南明确建议以桡动脉为首选入路血管,并新增尺动脉、远桡动脉入路作为补充,只有在桡/股动脉入路失败时,才由经验丰富的术者考虑使用肱动脉入路。这一变化使护理重点从传统的股动脉穿刺护理转向桡动脉护理,减少了穿刺部位并发症。
  • 心理护理与术前宣教:采用"病情认知-情绪管理-行为配合"三位一体模式,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让患者提前了解手术环境和流程,显著降低了术前焦虑水平。同时强调家属参与式教育,确保患者及家属共同理解手术风险与获益。
  • 术中监护技术创新

    术中监护是心血管介入手术安全进行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在监测技术和护理配合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 新型影像引导技术: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等腔内影像技术广泛应用于复杂病变(如左主干病变、真性分叉病变和长病变),确保支架贴壁良好,减少缺血。功能学检测方面,血流储备分数(FFR)和定量血流分数(QFR)成为PCI手术评估的重要工具,以FFR080[9510[7][8[20[9[9][18624[7][8][23[19][23[9][11[11][301224[1][5][7[19<.作为PCI指征之一]。
  • 生命体征智能监测系统:采用AI算法实时分析心电、血压、血氧等参数,可提前-分钟预测迷走神经反射等并发症,使护理人员能够采取预防性措施]。对于高风险患者,使用无创血红蛋白监测技术,实时评估出血情况,避免过多抽血检查]。
  • 新型介入器械护理配合:药物洗脱球囊技术应用范围扩展至小血管病变、分叉病变或高出血风险患者]。针对钙化病变,新增血管内碎石术(ELCA)、准分子激光消蚀术等预处理技术,护理人员需掌握这些新型设备的准备和使用要点]。
  • 术后管理强化策略

    术后管理是确保介入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在监测、用药和活动指导方面都有显著改进。

  • 早期活动分级方案:根据指南,经桡动脉穿刺患者采用自动加压设备,加压时间约小时,术后一周内穿刺侧手不提重物;经股动脉穿刺患者小时可下地活动,打破了传统长期卧床观念]。针对不同手术类型和患者状况,制定"红黄绿"活动计划,实现个性化康复]。
  • 精细化抗栓管理:术后抗栓治疗采用"出血-缺血"双风险评估模型,对于高出血风险患者,考虑缩短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时程或使用药物洗脱球囊替代支架]。同时引入基因检测指导抗血小板药物选择,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
  • 穿刺部位观察标准化:建立"--"观察法(术后小时内每分钟观察一次,-小时内每分钟观察一次,-小时内每小时观察一次),重点评估穿刺部位出血、血肿及远端血液循环情况]。采用新型透明敷料,在不揭开敷料的情况下即可观察穿刺点,减少感染风险]。
  • 并发症预防新方法

    心血管介入治疗后并发症的预防是护理工作的重点,近年来发展出多种创新性预防策略。

  • 迷走神经反射预防体系:通过术前2小时口服补液(5-10ml/kg)、术中保持室温24-26℃、术后拔管前预防性静脉注射阿托品等措施,将迷走反射发生率从8%降至2%以下。采用特殊机械压迫装置(如桡动脉止血器)替代人工压迫,显著减少拔管时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 造影剂肾病预防方案:术前6-12小时及术后12小时持续静脉输注等渗晶体液(1-1.5ml/kg/h),高危患者联合N-乙酰半胱氨酸预防性使用。引入新型低渗透压造影剂,并严格控制用量(448[4][20612[9][11[19][21[9][12[12][19[11][19[20][21[11][18[18][202025[9][11][18
  • 血栓与出血平衡管理:采用"围手术期抗凝桥接方案",对高危血栓患者术前小时停用口服抗凝药,改用静脉抗凝,术后小时恢复口服用药,实现无缝衔接]。对于穿刺部位出血,使用新型止血粉或凝血酶原局部应用,快速有效止血]。
  • 康复与随访体系创新

    心血管介入治疗后的康复和长期随访对患者预后至关重要,近年来发展出更加系统化的方法。

  • 心脏康复三期计划:住院期(I期)开展床边康复,包括呼吸训练和肢体活动;出院早期(II期)在心电监护下进行运动训练;维持期(III期)以社区或家庭为基础持续锻炼,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康复内容涵盖运动训练、营养指导、心理支持和干预等多方面]。
  • 数字化随访平台:利用移动医疗APP实现"医院-社区-家庭"联动,患者可上传血压、心率、血糖等数据,护理人员远程监控并及时干预]。平台还提供用药提醒、复诊预约、健康教育等功能,提高患者依从性]。
  • 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案: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耳穴压豆缓解焦虑,穴位敷贴预防恶心呕吐,中药足浴促进睡眠等中医特色技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介入后护理方案]。同时结合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养生方法,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 心血管介入护理作为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其新措施体现了精准化、个性化和多学科协作的特点。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等新规范的推广应用,护理工作将从单纯的术后观察转向全过程精细化管理,从经验性操作转向循证化实践,从而进一步提高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未来,随着人工智能、远程医疗等新技术的发展,心血管介入护理还将迎来更多创新和突破。

    上一篇:国际心血管影像学杂志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