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心血管流行病(2020年心血管疾病诊治新进展)

心血管疾病一直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健康威胁,近年来在流行病学特征和诊治技术方面都有显著变化。本综述将系统分析2017年中国心血管流行病学现状,并重点介绍2020年心血管疾病诊治领域的重要进展。

2017年中国心血管流行病学现状

2017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我国心血管病防治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仍面临严峻挑战。总体上看,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

患病情况

2017年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达2.9亿,具体构成包括:

  • 脑卒中:1300万
  • 冠心病:1100万
  • 肺原性心脏病:500万
  • 心力衰竭:450万
  • 风湿性心脏病:250万
  • 先天性心脏病:200万
  • 高血压:2.7亿
  • 值得注意的是,高血压患者数量占据了心血管病患者的绝大多数,这提示血压控制应作为心血管病防控的重点工作。

    死亡率与疾病负担

    心血管病死亡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居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城乡差异明显,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为45.01%,城市为42.61%,农村居民的心血管病死亡大幅增加。

    从经济负担角度看,2004年至今,心脑血管病住院费用年均增速远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中国心血管病负担日渐加重,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危险因素

    我国居民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普遍暴露,呈现以下特征:

  • 低龄化趋势明显
  • 在低收入群体中快速增长
  • 危险因素个体聚集现象突出
  • 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吸烟/二手烟危害、不健康饮食/过度肥胖、缺乏身体活动、滥用酒精、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世界卫生组织特别指出,我国及其他西太平洋发展中国家中,同时具备吸烟、高胆固醇、糖尿病和高血压的中老年人群与心血管风险有较高的相关性。

    2020年心血管疾病诊治新进展

    2020年尽管受到新冠疫情影响,全球心血管领域研究仍取得多项突破性进展,涵盖了预防、诊断和治疗多个方面。

    药物治疗突破

    2020年多项研究证实了SGLT2抑制剂类药物在心血管疾病和肾病治疗中的显著益处:

  • 达格列净在DAPA-CKD试验中显示可降低患者肾功能持续下降、终末期肾脏疾病或因肾脏/心血管原因死亡的风险达39%
  • 这类药物不仅能治疗2型糖尿病,还可减少严重肾脏问题和心力衰竭住院治疗
  • 两种新药在心力衰竭治疗中表现出色:

  • 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激活剂vericiguat
  • 肌球蛋白激活剂omecamtiv mecarbil
  • 这两种药物在VICTORIA和GALACTIC-HF大型试验中,主要降低了心衰恶化的高危患者的住院率

    介入治疗技术进展

    介入心脏病学领域在2020年也有重要突破:

  • 生物可吸收支架:与传统金属支架相比,由聚乳酸等可降解材料制成的支架在植入1-3年内逐渐被人体吸收,减少了长期并发症,尤其适用于年轻、病变相对简单的冠心病患者
  •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适应证不断拓宽,不仅适用于高龄、高危患者,对一些中低危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也逐渐成为可行选择,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
  • 心脏电生理技术:新型三维标测系统能更精准绘制心脏电活动传导路径,提高了射频消融手术的精确度和安全性,在房颤、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治疗中效果显著
  • 诊断与评估创新

    2020年出现了多项心血管疾病诊断和风险评估的新方法:

  • 生物标志物和影像技术:在诊断和预测舒张功能障碍、射血分数保持不变的HF或监测心脏毒性方面取得进展
  • 人工智能评估平台:如施林普开发的系统通过无感式采集心率、呼吸、血压等数据,结合AI心血管评估3D模型,可评估血管狭窄和梗塞风险,实现精准预防
  • 具有恢复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HF新定义:这一新定义有助于更准确地对心衰患者进行分类和治疗
  • 生活方式干预证据

    2020年研究进一步强化了生活方式干预在心血管健康中的重要性:

  • 步行益处:JAMA发表的大规模研究表明,与每天走0步相比,每天走到8000步的人群全因死亡风险降低51%,走到12000步则降低65%
  • 饮食模式:"绿色"地中海饮食模式(富含植物成分、减少红肉)比传统地中海饮食对心血管和代谢健康更有益,特别是在男性群体中
  • 综合管理:AHA2020心肺复苏指南在成人生存链中新增"康复"环节,强调心跳骤停患者被救后需要通过康复治疗更好回归社会
  • 防治策略与政策建议

    基于2017-2020年的流行病学数据和研究成果,我国心血管病防治应采取以下策略:

    预防优先

    心血管病防治应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关注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对危险因素形成的作用,倡导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具体措施包括:

  • 零级预防:在生命早期强调心血管健康,重点预防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和吸烟等危险因素
  • 健康生活方式:推广合理膳食、适量运动、限酒等措施,不仅适用于一级预防,也能与药物协同作用预防复发(二级预防)
  • 政策支持: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形成有利于健康生活方式的社会环境,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 诊疗规范化

  • 指南更新:根据证据及时更新临床实践指南,如《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对缺血性卒中/TIA患者的危险因素控制和抗血小板治疗提出了明确建议
  • 技术推广:将TAVR、生物可吸收支架等新技术规范地推广到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让更多患者受益
  • 分级诊疗:建立完善的心血管病分级诊疗体系,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 区域均衡发展

    针对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持续高于城市的问题,应:

  • 加强农村地区心血管病防治资源投入
  • 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
  • 开展针对农村居民的健康教育
  • 《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2017)》的发布为评估各地区心血管健康状况、配置卫生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一指数体系从心血管疾病的流行、危险因素暴露情况、危险因素防控情况、救治情况和公共卫生政策与服务能力五大维度进行分析,可反映全国及各地区人群整体心血管健康状况。

    总结与展望

    2017年至2020年间,我国心血管病负担持续加重,患病人数从2.9亿增长到3.3亿,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与此心血管领域在诊断技术、治疗方法和预防策略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改善患者预后带来了新希望。

    未来心血管病防治应重点关注以下方向:

    1. 加强危险因素控制,特别是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的早期干预

    2. 推广个体化精准医疗,结合基因检测、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更精准的风险评估和治疗

    3. 促进多学科协作,整合心血管内科、康复医学等专业力量,为患者提供全程管理

    4. 利用数字化技术,发展远程监测和健康管理平台,提高防治效率

    随着新技术不断涌现和防治体系不断完善,相信我国心血管病上升趋势将得到有效遏制,最终实现"健康中国2030"提出的心血管病死亡率下降目标。

    上一篇:心衰病人占心血管科室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