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指南

血液透析患者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心血管并发症是导致透析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根据研究数据,透析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58-65%,其中心血管疾病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将综合中国指南和专家共识,从诊断、预防到治疗全面介绍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健康管理要点。

心血管风险评估与诊断

血液透析患者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与普通人群有所不同,需结合临床症状、生物标志物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

  • 临床表现:透析患者心衰常表现为呼吸困难(活动后或休息时)、疲乏、液体潴留(肺淤血、外周水肿)等。急性左心衰典型症状包括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咳粉红色泡沫痰等。
  • 分类标准
  • 按射血分数:分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LVEF4040[12[[[[[10<%)、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HFmrEF,LVEF%-49%)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LVEF≥50%)]
  • 按症状分级:采用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标准,从I级(无症状)到IV级(休息时也有症状)12]
  • 诊断检查
  • 心电图:评估心律、心率、QRS波形态与时限,检测心肌缺血或左室肥厚12]
  • 胸部X线:发现肺淤血/水肿及心脏增大12]
  • 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检测左室肥厚和舒张功能异常12]
  • 生物标志物: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有重要价值,但解读需考虑透析影响]
  • 危险因素综合管理

    容量负荷控制

    严格控制容量负荷是透析患者心脏保护的基础措施:

  • 干体重管理:透析间期体重增长应控制在干体重的5%以内(如60kg患者≤3公斤)
  • 控水技巧:每日饮水量=前日尿量+500ml;口渴时可含冰块或柠檬片,使用小碗小勺进食
  • 限盐饮食:每日盐摄入≤5g,避免高盐食物增加口渴感
  • 透析中超滤: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时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调整脱水方案
  • 血压管理

    血压管理需"稳"字当头:

  • 监测频率:每日早晚各测一次血压并记录,目标值130-140/80-90mmHg
  • 药物选择:规律服用降压药,不可随意增减;透析日可调整服药时间以避免透析中低血压
  • 透析中高血压:平均动脉压较透析前升高15mmHg以上需干预
  • 透析中低血压:立即采取头低足高位,停止超滤,输注高渗葡萄糖溶液或盐水
  • 贫血纠正

    贫血会加重心脏负担,必须及时纠正:

  • 血红蛋白目标:维持在110-120g/L之间
  • 治疗方法:合理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铁剂,餐间服用铁剂(忌与茶同服)
  • 钙磷代谢与营养

  • 血磷控制:避免高磷血症,限制动物内脏、可乐、巧克力等高磷食物,肉类先焯水去磷
  • 蛋白质摄入:优质蛋白(蛋清、鱼肉、鸡胸肉)每日1.0-1.2g/kg体重
  • 补铁策略:每周食用猪血/鸭血,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
  • 透析方案优化

    血液透析管理

  • 透析充分性:保证足够透析剂量和时间,建议采用高通量透析器提高中分子毒素清除
  • 抗凝策略:根据2024年指南,甲磺酸萘莫司他是有效的血液净化抗凝选择
  • 血管通路选择:优选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其次为人造血管移植动静脉内瘘,长期导管仅作为最后选择
  • 血管通路维护

  • 动静脉内瘘护理:术后抬高肢体,2周后开始握球锻炼;每日检查震颤;禁止在内瘘侧测血压、抽血或提重物
  • 中心静脉导管维护
  • 冲管:每次透析后使用10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洗
  • 封管:常规使用肝素钠生理盐水(25mg/ml),高凝状态可使用纯肝素钠
  • 感染预防:穿刺部位消毒选用≥0.5%氯己定乙醇溶液,透明贴膜每周更换1次
  • 药物治疗策略

    透析患者心衰药物治疗需特别考虑肾脏替代治疗的影响:

  • 利尿剂:对于容量过负荷患者仍有价值,但需密切监测电解质
  • β受体阻滞剂:可改善心肌重构,但需注意透析中低血压风险
  • RAAS抑制剂:包括ACEI、ARB和ARNI(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需个体化调整剂量
  • 正性肌力药:多巴胺等可用于顽固性低血压,但需谨慎
  • 贫血治疗:合理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避免血红蛋白过高增加血栓风险
  • 长期随访与生活方式

  • 运动康复:推荐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避免劳累
  • 情绪管理:保持平和心态,通过音乐、阅读等方式缓解压力
  • 限酒:吸烟是心血管独立危险因素,必须坚决
  • 疫苗接种:建议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减少感染诱发心衰的风险
  • 定期检查:每3-6个月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出现胸闷、胸痛及时就医
  • 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健康管理需要医患共同努力,通过容量控制、血压管理、透析方案优化、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等多维度干预,才能有效降低心血管风险,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