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介入治疗概况记录
一、心血管介入治疗概述
心血管介入治疗是一种通过血管穿刺技术,将特制的导管、导丝等器械引入心脏或血管内,对病变部位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微创手术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的优点,已成为治疗多种心脏疾病的重要手段。目前介入治疗广泛应用于心血管、脑血管、肿瘤、妇产科等领域,通过微创方法解除病痛。
心血管介入主要包括三方面:冠脉介入、心脏电生理和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其中冠脉介入治疗在我国已开展得非常广泛,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
二、心血管介入治疗的主要技术
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冠心病最常用、最成熟的介入技术,包括球囊扩张、支架植入、血栓抽吸、旋磨等技术,使狭窄或闭塞的冠脉再通,恢复冠脉血流。2025版《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对PCI技术进行了全面更新,包括动脉入路选择、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及功能检查、支架置入术等重要技术领域。
2. 射频消融术:治疗各种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心房颤动)的重要方法,通过电能转化为热能,达到一定温度后进行局部电消融。
3. 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包括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的封堵术,以及经皮主动脉瓣植入术和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经皮修补术等。其中介入微创瓣膜夹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是一项创新技术,通过导管将瓣膜夹放置到二尖瓣上,解决关闭不全问题。
4. 其他技术:包括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植入术、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如肾动脉狭窄支架植入、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等。
三、心血管介入治疗的适应症
1. 冠心病:当冠状动脉发生狭窄或堵塞时,可通过心脏介入治疗放置支架扩张血管,恢复心脏的血液供应。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紧急开通闭塞血管至关重要,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2. 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可通过射频消融术等介入方法治疗。
3. 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可通过介入封堵术进行治疗。
4. 心脏瓣膜疾病:如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等,可通过经导管瓣膜修复或置换术治疗。
四、心血管介入治疗的进展
1. 2025版中国PCI指南更新:新版指南在继承2016版核心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循证证据及中国临床实践,对PCI指征与风险评估、策略选择、重要技术、并发症防治等方面进行全面更新。指南首次将以岭药业研发的中药通心络胶囊纳入冠心病防治的推荐治疗方案,标志着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
2. 新技术应用:包括药物球囊、生物可吸收支架等新技术已应用于临床。对于复杂病变,指南推荐使用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指导,以提高手术精准度和安全性。
3. 质量控制体系完善:2025版指南进一步细化了质量控制内容,增加对介入医师规范培训、准入和质量监督制度的要求,强调定期分析术者PCI患者结局数据,并引入"心脏团队"会诊机制。
五、心血管介入治疗的术后管理
1.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需持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心率、血压、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等变化,尤其注意有无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表现。
2. 穿刺部位护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渗血、血肿形成,经股动脉穿刺者需伸直制动12-24小时,经桡动脉穿刺者需压迫6-8小时。
3. 药物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患者需遵医嘱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这是基础治疗,需终身坚持以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对于阿司匹林过敏或不耐受患者,可使用吲哚布芬替代。
4. 饮食与生活方式:术后应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增加水分摄入促进造影剂排出,但避免短时间内大量饮水。需坚持低盐低脂饮食,控制每日钠摄入量在2000mg以下,增加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
5. 康复训练:术后1个月内应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从散步过渡到快走。心血管介入患者需控制运动心率在靶心率范围内。术后3-6个月是功能恢复关键期,建议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六、心血管介入治疗的并发症与后遗症
心血管介入手术后遗症较少,多数为短期不适:
严重并发症包括:
七、国内心血管介入治疗现状
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快速发展,2021年全国冠心病介入治疗(PCI)病例数已超过100万,居世界首位。国内心血管外科手术量排名前列的医院包括:
在科研方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机构在全球医院心血管研究学术影响力排名中表现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