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日:这些卫生习惯真的健康吗?
世界卫生日来临之际,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日常生活中的卫生习惯,避免陷入一些常见的误区。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滕帅副科长为大众揭示了七个关键的卫生误区,并逐一解读。
误区一:使用免洗手消毒液代替流动水洗手。免洗手消毒液虽然方便,但其中的消毒成分可能具有刺激性,长期频繁使用可能引起皮肤过敏反应。相比之下,使用流动水和肥皂或洗手液进行充分清洗无疑是更理想的选择。如果不具备流水洗手的条件,也可以选择其他有效的手消毒剂作为替代。
误区二:认为95%的医用酒精比75%的医用酒精消毒效果更好。事实上,酒精的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其消毒效果。75%的医用酒精能够渗透至微生物内部,破坏其蛋白质和遗传物质,从而达到杀灭效果。而高浓度的酒精则会使病毒表面蛋白质快速凝固变性,妨碍酒精深入内部,影响消毒效果。
误区三:用白酒来消毒碗筷。白酒的酒精含量通常低于医用消毒酒精的浓度,因此并不能达到有效的消毒效果。对于餐具的消毒,更推荐使用开水煮沸或专业消毒剂。
误区四:使用毛巾擦干餐具或水果。虽然自来水经过净化处理,但毛巾上可能附着大量细菌。用毛巾擦拭餐具或水果容易造成二次污染。餐具和水果应该自然晾干或使用干净的纸巾擦拭。
误区五:每天用化学消毒剂消毒居家环境。过度使用化学消毒剂不仅可能造成空气和物品表面的污染,还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家庭环境应以卫生清洁为主,预防性消毒为辅。确实需要消毒时,应严格按照消毒产品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避免超范围使用。
误区六:忽视手机消毒。手机表面可能附着大量病菌,定期消毒是必要的。可以使用专门的消毒湿巾进行擦拭,同时要注意手与手机的清洁,避免二次污染。厚重的毛绒手机壳容易为细菌提供藏身之所,建议根据气温选择合适的手机壳材质。
误区七:冬季担心降低室内温度而不开窗通风。室内空气流通是预防疾病的有效途径之一。尽管冬季气温较低,但在保暖的前提下,每天适当开窗通风是必要的。一般建议每次通风15至20分钟,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减少疾病的发生。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我们关注细节,避免陷入卫生误区。让我们共同关注世界卫生日,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