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被卖
新生儿信息保护的暗流涌动:从非法获取到精准推销的黑色链条
一、案件核心手段
在信息时代的浪潮下,新生儿信息成为了一些不法分子的猎食目标。黑客通过入侵医疗机构和妇幼保健院等网站,非法获取新生儿的个人信息,每一条信息都被明码标价,以11-15元的价格出售。更令人震惊的是,部分医院内部人员或与机构合作的第三方公司,也利用职务之便,窃取这些珍贵的信息。
二、典型案件细节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两起典型案例。杭州的李某从2020年起,非法购入全国多地的新生儿信息,与杭州的摄影机构进行线下交易,验证信息真实性后批量出售。这些信息包含新生儿的出生日期、性别、父母联系方式等,导致家长们频繁接到骚扰电话。另一起发生在江苏常州,犯罪团伙伪装成“医院合作机构”,通过电话精准推销,诱导家长购买高价摄影套餐,部分信息泄露源头直指医院内部系统。
三、法律后果与整治
非法出售信息者及购买信息的机构负责人已受到法律的严惩,相关案件正进入司法程序。个人信息保护民事公益诉讼已成为受害者维权的重要途径。杭州互联网法院已审理相关案件,显示了我国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的决心。
四、防范建议
1. 家长层面:家长们应提高警惕,对陌生的推销保持谨慎态度,避免随意提供个人信息。一旦发现自己的信息被泄露,应及时报警或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2. 机构层面:医疗机构需加强信息管理系统的防护,摄影机构、早教机构等也应规范的获取方式,遵守法律法规,避免触碰法律红线。
3. 监管层面:有关部门应完善新生儿信息的保护法规,加大对非法获取、倒卖信息的行为的打击力度。
此类案件揭示了新生儿信息保护存在的漏洞和黑色产业链的复杂性。这不仅需要家长、机构提高警惕,更需要部门的严格监管和法律的制裁。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保护每一个新生儿的个人信息,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