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焦裕禄观后感
在兰考县那广袤的黄沙土地上,焦裕禄的身影如同一座坚固的精神雕塑。他拄着木棍,坚毅前行,每一步都刻画出时代的印记。这幅跨越半个世纪的影像,虽无炫目的视觉特效,却以最朴实的镜头语言,深刻揭示了一个震撼人心的真理: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与苦难的较量中闪耀的人性光辉。
一、苦难中的精神蜕变
焦裕禄,这个名字在兰考县的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的办公室窗户永远敞开,为了什么?不仅仅是为了迎接穿堂风,更是为了让百姓的疾苦随时能走进他的世界。暴雨如注的深夜,他拖着病体巡查河道;面对饥饿的村民,他宁愿自己啃树皮也要省下口粮。这些细节展示了一个血肉之躯丈量信仰的坚定。在黄河故道的盐碱地上,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苦难的挣扎,更是生命对苦难的庄严回应。
治理“三害”的攻坚战中,焦裕禄展现了他的智慧与勇气。他独创的“贴膏药扎针”治沙法,是科学与民智的结晶。他带领技术员在沙地上挖掘探坑,手掌被磨出血泡也未曾退缩。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在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中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二、民本主义的深情诠释
焦裕禄的棉大衣口袋里永远装着三件宝:钢笔、笔记本和止痛片。这三件物品象征着他精神世界的坐标。钢笔记录民生疾苦,笔记本承载治理智慧,止痛片则隐喻着他的担当与牺牲。当他强忍肝癌剧痛工作时,肉体疼痛与精神高度的强烈反差,构成了一个最具冲击力的精神象征。
在火车站的经典场景中,焦裕禄没有权力强留技术人才,却用兰考孩子渴望知识的眼神叩击了知识分子的良知。这种超越行政命令的情感共振,揭示了社会治理最本质的秘密:人心工程是生命的对话,是赤诚相待的情感交流。
三、穿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当镜头扫过今日的兰考县,万亩泡桐林生机勃勃。焦裕禄生前手植的“焦桐”已亭亭如盖。这棵见证了沧海桑田的树木,其年轮里镌刻的是生态治理的奇迹与精神的永恒传承。新时代的扶贫、抗疫前线的党员突击队,都是焦裕禄精神在当代的生动体现。
面对当下某些的“躺平”心态,焦裕禄那辆永远沾着泥土的自行车成了最犀利的批评。在物质丰裕的今天,我们或许不再需要啃窝头穿补丁衣,但那种“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自己”的精神境界,依然是检验党员初心的试金石。
电影落幕时,黄河故道的风沙已化作沃野千里的绿浪。焦裕禄用42年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间。当新时代的曙光映照在这座丰碑上,我们读懂的不仅是过往的峥嵘岁月,更是一个民族永续传承的精神密码:丰碑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外在的装饰,而在于它在民心深处的生根,在于时光长河中的永恒。这种精神不仅存在于历史记忆中,更在当代社会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激励着人们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