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果园跌倒在上市前夜
百果园,一个在水果零售领域声名显赫的品牌,在冲刺港股IPO的关键时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食品安全危机。彼时,其于2022年5月递交招股书后雄心壮志,却不料在接下来的几天内,被曝光出在成都、武汉等地的加盟门店存在一系列令人震惊的违规行为。
据悉,这些门店竟然将变质的水果重新切割出售,甚至售卖发霉的苹果。相关视频显示,店员对这些过期水果的态度令人震惊,声称“放了一个半月的啤梨依然正常”,“有些门店的水果已经存放两三个月”。消息一出,立即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愤怒。对此,百果园在次日凌晨迅速做出反应,发布了道歉声明,承认存在违规分级、售卖隔夜水果等问题,并对涉事门店进行停业整顿。
这场危机的根源在于百果园加盟模式的管理失控。其超过五千家的门店中,绝大多数都是加盟店,其中更有大量的门店处于总部管控较弱的“自行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加盟商为了降低成本,不惜篡改保质期标签、以次充好等行为频频出现。虽然这种“弱管控”模式曾助力百果园快速扩张,但现在看来,其品控体系已然形同虚设。
此次事件暴露出百果园的三大深层问题:品牌定位与产品质量严重背离。百果园自称是“高端水果专家”,但此次变质水果事件无疑动摇了消费者的信任,社交媒体上出现了“贵而不鲜”的质疑声。资本压力下的扩张失衡。为了追求规模增长和实现2020年的“万店计划”,百果园似乎忽视了品控标准。应急管理机制失效。从舆情爆发到官方致歉,时间间隔超过12小时,而且声明中试图将责任推给加盟商,缺乏系统性的整改措施。
这场危机发生在百果园递交招股书的五天后,正值港交所聆讯的关键时刻。尽管百果园后来成功在港股上市,但其上市首日即破发,市值较巅峰时期缩水超过80%,这充分说明了此次事件对投资者信心的长远影响。对于百果园来说,这场危机无疑是一场沉重的打击,也是其需要深刻反思和整改的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