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心脏心血管 机械 心脏

心脏病 2025-07-17 08:57心脏病www.xinxueguanw.cn

机械心脏作为现代医学工程学的杰出成果,正在彻底改变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格局。这种能够部分或完全替代自然心脏功能的机械装置,为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提供了新的生存希望。以下将从多个维度全面机械心脏的技术原理、发展历程、临床应用及未来趋势。

机械心脏的基本概念与工作原理

机械心脏是一种使用机械或生物机械手段部分或完全替代自然心脏给人体供血的辅助装置,由血泵、驱动装置、监控系统和能源四个部分构成。它通过内置涡轮或叶轮等机械结构,模拟心脏的泵血功能,能够将人体血液从左心室通过动力泵输送到主动脉,然后凭借安装在腹部的电源提供的动力,向身体各个部位不间断供血。

机械心脏的核心工作机制是通过机械泵血系统替代或辅助心脏完成血液循环。根据替代程度不同,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全人工心脏(完全替代患者自身心脏)和心室辅助装置(部分辅助心脏功能)。全人工心脏由外部电源驱动内部泵体产生脉动或连续血流,而心室辅助装置则通过与心脏相连,协助心脏泵血功能,为全身提供良好的血液灌注。

值得注意的是,机械心脏与传统的心脏起搏器有本质区别。心脏起搏器是一种治疗心律失常的植入式电子医疗设备,通过电脉冲刺激心脏,帮助心脏跳动,适用于心动过缓、心脏传导阻滞等患者。而机械心脏则是直接替代或辅助心脏的泵血功能,适用于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

机械心脏的发展历程与关键技术突破

机械心脏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1812年,当时Julien Jean Cesar LeGallois首次提出了"机械循环辅助"的概念。但真正的技术实现则始于20世纪:

  • 1952年3月8日:人类第一次成功地使用机械心脏,该装置是对1932年德贝基博士研制的泵式心脏的改进,被看作是朝着整个人造心脏这一目标迈进的第一步。
  • 2023年: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健康中心宣布了一项医学突破,65岁的热拉尔郎之万成为首位在没有脉搏的状况下仍能生存的加拿大患者,他体内植入的机械心脏通过内置涡轮将血液从左心室通过动力泵输送到主动脉。
  • 2024年:中国苏州同心医疗研发的全磁悬浮人工心脏(CH-VAD)在美国完成首例临床植入,开创了我国人工心脏进入美国临床试验的先河。
  • 关键技术突破方面,现代机械心脏已经经历了搏动式血泵、轴流泵、离心泵多轮技术迭代。的全磁悬浮技术使血泵转子在磁悬浮状态下旋转,避免了机械摩擦和零件磨损,大大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例如,苏州同心的慈孚VAD采用创新的经皮电缆设计,电缆更细更柔软,有效降低了感染风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澳大利亚一位40余岁男性患者携带BiVACOR全人工心脏存活超过105天并成功出院,创造了全球纪录。BiVACOR全人工心脏仅重650克,小巧轻便,流率高达12升每分,仅包含一个内部的转子作为移动部件,极大地简化了设计。

    机械心脏的临床应用现状

    机械心脏主要适用于三类临床情况:作为心脏移植前的过渡治疗(Bridge to Transplant)、作为心脏恢复前的过渡治疗(Bridge to Recovery),以及作为永久性治疗手段(Destination Therapy)。

    适应症与手术过程

    机械心脏特别适用于以下患者群体:

  • 难治性终末期心衰患者(按照心衰患者6%的进展比例计算,中国约有70万等待移植的患者)
  • 不适合心脏移植的患者(如年龄过大、合并症多等)
  • 急性心肌炎导致的心源性休克患者
  • 手术过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 将患者的病变心脏部分或全部移除

    2. 连接并植入机械心脏

    3. 固定外部控制器和电源系统

    4. 术后进行长期的抗凝治疗和定期设备检查

    临床效果与生存数据

    根据临床数据,机械心脏的寿命一般能达到5-10年,也有可能更久,具体取决于患者的心脏功能、日常护理情况等因素。加拿大进行的机械心脏移植手术案例显示,名为"心脏伴侣"的机械心脏使用寿命至少为10年,与接受人类心脏移植的患者存活寿命相比毫不逊色。

    中国的人工心脏植入手术量近年来稳步增长,2023年约为例。截至2024年,国产慈孚VAD已在超过350名中国患者中植入,临床治疗效果良好。武汉协和医院与心擎医疗合作研发的体外磁悬浮人工心脏也已完成临床试验,为心衰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机械心脏的优势与局限性

    技术优势

    1. 解决供体短缺问题:2023年中国完成心脏移植手术量总数不足1000例,具备心脏移植资质的医疗机构不到80家,远不能满足约70万等待移植患者的需求。

    2. 延长患者生命:如BiVACOR全人工心脏使患者存活超过105天的案例所示。

    3. 提高生活质量:现代机械心脏体积小巧(如EVA-Pulsar重量仅262g),流量高(最高达20L/min),脉动性接近正常人。

    4. 技术持续创新:如On-X主动脉心脏瓣膜可在低剂量华法林治疗下安全使用,减少出血风险。

    存在的局限性与风险

    尽管机械心脏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风险:

    1. 并发症风险

  • 机械瓣膜声音过大可能影响患者休息
  • 长期抗凝治疗导致的出血风险
  • 卡瓣等机械故障风险
  • 2. 生活限制

  • 术后初期需限制活动,避免剧烈运动
  • 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强磁场和电场
  • 需要随身携带外部电源和控制器
  • 3. 生理功能局限

  • 无法完全模拟自然心脏的所有功能(如根据身体需求自动调节泵血量)
  • 缺乏自然心脏的内分泌功能(如分泌心房钠尿肽等)
  • 4. 经济负担

  • 设备费用昂贵
  • 长期抗凝治疗和定期检查的成本
  •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机械心脏技术正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快速发展:

    1. 微型化与智能化:如EVA-Pulsar在保留高流量、脉动血流等优势的前提下大幅缩小体积。

    2. 材料创新:可降解材料的应用,如可降解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的研发经验可能应用于机械心脏。

    3. 手术技术革新:机器人辅助心脏手术的突破,如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完成的机器人辅助二尖瓣TEER治疗。

    4. 全磁悬浮技术: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磁悬浮人工心脏已进入美国临床试验。

    5. 生物机械融合:将机械心脏与生物组织更好结合的方法,减少排异反应。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心血管领域十大研究创新进展中,机器人辅助心脏手术和可降解封堵器技术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些技术进步将为机械心脏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支持。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心衰患者数量的增加,机械心脏的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预计未来5-10年内,机械心脏将在材料科学、能源供应、智能控制等方面取得更多突破,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更优质的治疗选择和生活质量。

    中国在这一领域已经展现出强大的创新能力,从跟随者逐步成为技术引领者。苏州同心医疗、永仁心医疗等企业的创新产品不仅服务国内患者,也开始走向国际舞台。这标志着中国在高端医疗设备领域已经具备了全球竞争力。

    上一篇:心血管闭塞哪里通的好点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