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临床及基础 临床心血管病学
心血管疾病作为全球范围内致死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其临床诊疗和基础研究领域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本综述将从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基础研究突破、治疗策略革新以及前沿研究方向四个方面,系统梳理当前心血管病学领域的发展动态。
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心血管疾病包含多种类型,每种疾病具有独特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冠心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典型症状包括心前区、胸骨后或左侧胸部的压榨样钝痛或绞痛,这种疼痛常放射至左肩部、背部、下颌和上腹部。心绞痛发作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有效缓解症状,因其能降低心肌耗氧并增加冠状动脉血流灌注。
心功能不全或心力衰竭患者则主要表现为胸闷、气短,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和咳粉红色泡沫痰,这是由于心脏泵功能衰竭导致肺部淤血所致。快速心律失常的典型症状包括心慌、心悸等。值得注意的是,存在一种隐匿型冠心病,患者无明显胸闷胸痛症状,但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表现,冠脉造影可发现冠脉阻塞。
在诊断技术方面,舌象分析作为一种传统诊断方法,在心血管疾病中也有应用价值。临床观察发现,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舌象常呈现特定变化,如舌下静脉迂曲扩张、舌质紫暗等表现,这些特征可作为辅助诊断指标。
心血管疾病基础研究突破
近年来,心血管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为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和方向。浙江大学科研团队在线粒体功能调控方面取得重要发现,他们首次揭示了线粒体肿瘤抑制因子1A(Mtus1A)在心梗后心衰中的关键作用。Mtus1A通过维持线粒体-内质网钙通道复合体(IP3R1/Grp75/VDAC1)的稳定性,调节线粒体钙信号和能量代谢,影响心梗后心衰进程。这一发现为心梗后心衰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华中科技大学团队在动脉粥样硬化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他们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泡沫细胞释放的外泌体携带miR-101-3p,通过血液进入大脑后抑制小胶质细胞中抗氧化因子Nrf2的表达,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和认知衰退。令人振奋的是,激活Nrf2可逆转这一过程,而现有药物"富马酸二甲酯"已证实可激活Nrf2,意味着这一发现可能快速进入临床转化阶段。
在检测技术方面,天津大学科研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太赫兹光声系统,实现了无针血钠检测,这一技术突破为心血管疾病的无创监测提供了新工具。该系统通过结合光声检测与太赫兹光谱技术,有效克服了水分子对太赫兹波的强吸收干扰,可在无标记条件下长期监测活体血钠浓度,并有望扩展至其他离子和生物分子的检测。
心血管疾病治疗策略革新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策略近年来呈现精准化、综合化的趋势。在药物治疗方面,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构成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用药,但临床应用中存在诸多误区需要澄清。他汀类药物主要通过防止血管垃圾增多、稳定斑块发挥作用,而阿司匹林则通过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两者机制不同但可协同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即使血脂指标恢复正常,也不应随意停用他汀,因为他汀还具有抗炎、稳定斑块等多重作用。
在血运重建策略方面,2025年ACC/AHA指南推荐对STEMI多支病变患者采取完全血运重建策略,干预非梗死动脉(I类推荐)。介入治疗路径选择上,桡动脉入路已取代股动脉成为PCI首选,可显著降低出血风险。对于心源性休克患者,微型轴流泵正逐步替代传统的IABP/ECMO,降低特定人群死亡率。
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衰防治是临床难点,即使接受规范治疗,仍有30%-40%的急性心梗患者在5年内进展为心力衰竭、室壁瘤甚至猝死。针对这一难题,基础研究的转化应用尤为重要,如针对Mtus1A的调控策略可能成为未来治疗方向。针对IL-6/CRP通路的抗炎疗法(如IL-1β抑制剂)可能成为高心血管代谢指数(CMI)患者的新选择。
心血管研究前沿与未来方向
心血管病学研究的前沿正从传统诊疗向多组学整合、精准干预和基因修复快速演进。精准医学方面,基因诊断与多基因风险评分(PRS)在冠心病风险分层中价值凸显,特别是对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单基因疾病,早期基因诊断可显著延缓疾病进展。值得注意的是,东亚人群特有的ALDH2 rs671变异(携带率约40%)与急症冠脉综合征风险上升相关,但可降低高血压和主动脉瘤风险,针对该靶点的调控策略正推动适合中国人群的个体化防治。
易损斑块与炎症机制研究方面,心血管代谢指数(CMI)的临床价值日益受到重视。CMI(公式:[腰围/身高] × [TG/HDL-C])升高直接关联薄帽纤维粥样斑块(TCFA)风险(OR=1.40)和巨噬细胞浸润(OR=1.61),其预测价值优于传统血脂参数。研究表明,hsCRP介导17%的CMI-纤维帽变薄效应,揭示了"代谢异常→炎症→斑块不稳定"的病理链条。
转化医学与多学科融合方面,人工智能辅助影像分析技术如OCT结合学习可实现斑块稳定性实时评估,指导介入时机选择。心血管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基因治疗安全性问题(AAV肝毒性、LNPs转氨酶升高)、多基因病机制不足限制PRS应用,以及基因编辑治疗窗选择等难题。未来研究将跨越"单一疾病干预",向精准分层(基因/影像)、靶向通路(代谢/炎症)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