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见原因
1. 造影剂反应
部分人对造影剂(尤其是含碘制剂)可能产生过敏或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受影响,出现低热(通常≤38.5℃)。
过敏反应可能伴随皮肤瘙痒、皮疹等症状。
2. 术后吸收热
手术创伤导致组织损伤,机体吸收坏死物质时产生的热量可能引起低热(37.5-38℃),一般持续1-3天自行缓解。
3. 感染因素
穿刺部位感染、呼吸道感染或泌尿系统感染等,可能引发发热(可超过38.5℃),常伴局部红肿、咳嗽等症状。
免疫功能低下者风险更高。
4. 其他因素
原有疾病(如甲亢、心肌梗死)可能因手术应激加重。
药物(如阿托品)可能抑制汗腺散热。
二、处理建议
1. 轻度发热(≤38.5℃)
多饮水(每日2000ml以上)促进造影剂代谢。
物理降温:温水擦浴、冷敷额头/腋窝(避免酒精)。
观察24-48小时,若持续不退需就医。
2. 中高热(>38.5℃)或伴随症状
及时就医排查感染或其他并发症。
医生可能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如头孢类)、抗过敏药(如氯雷他定)或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
3. 特殊注意事项
过敏体质者需提前告知医生。
术后保持穿刺部位清洁,避免剧烈运动。
三、何时需紧急就医
体温持续>39℃或超过3天未退。
出现寒战、气短、伤口化脓、胸痛等严重症状。
多数情况下,术后低热为自限性,但需结合个体情况综合判断。建议术后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并与主治医生保持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