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废水排放
日本福岛核污水排放全面
一、排放的时间线与规模
日本自2023年8月24日起,正式启动了福岛核污水的排放计划,这一行动预计将持续至少三十年。仅仅到2025年3月,已经完成了11轮的排放,累计排放量超过了15万吨。其中,2025年的单次排放量达到了7800吨。预计到该年,还将分7次排放约5.46万吨的核污水,其中的氚总量预计将达到惊人的15万亿贝克勒尔,相较于2024年,这一数字将增加1万亿贝克勒尔。
二、排放背后的原因与技术争议
福岛核电站因受2011年的地震及海啸影响,发生了堆芯熔毁的严重事故。为了冷却熔毁的堆芯,需要持续注入大量的水,这就产生了大量的高浓度核废水。由于储存压力巨大,日本决定将这些“处理水”稀释后排入大海。尽管日本声称处理后的水质符合国际标准,但他们却未公开详细的处理过程,并拒绝了其他可能的处理方案,如固化和蒸发。国际上对于其技术可靠性质疑不断,特别是核废水中仍含有如碳-14、碘-129等半衰期超过千年的放射性物质。
三、环境承受的健康风险
关于核污水的环境影响,清华大学进行的模拟显示,这些污水在短短的240天内就会抵达中国的海域,并在1200天内覆盖北太平洋,这无疑是对海洋生态链的严重威胁。日本已有民众因接触核污染物而出现白血病等症状,其本土的渔业和食品信誉也遭受了重大打击。更糟糕的是,放射性物质可能会通过食物链富集,从而增加人类患癌和畸形的风险。
四、国际社会的反应与政治博弈
日本的这一行为引起了邻国如中国和韩国的强烈反对。美国却默许了这一行为,这被一些人解读为是为了地缘政治利益而牺牲环境安全。尽管日本设立了500亿日元的基金以“补偿”渔业,试图缓解国内的抗议,但民众对的信任度仍在持续下降。
五、替代方案的与争议
针对日本的排放计划,中国研发的“启明星二号”技术被认为是一种可能的替代方案。该技术能将核废料的放射衰减期从传统的十几万年大幅度缩短至500年。日本并未选择这一方案或其他类似的解决方案。专家指出,排海并非唯一选择,而是日本为了降低成本和推卸责任所选择的“最廉价方案”。
日本的核废水排放问题已不仅仅是一个环境问题,更演变成为一场全球性的政治争议。这一事件的长期后果可能会重塑人类对于核能利用与生态保护的认知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