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黑即白?性学光谱里的直与弯
尽管我们的文化正在逐步将性这个话题放在一个更加客观、明亮的平台上进行交流和,但很多人对性的看法仍陷入两个极端:要么是隐秘而羞耻,无法被谈论;要么是公开成为充满敌意和轻蔑的恶俗笑话。这些观念无疑阻碍了我们正确认识性与人类繁衍、本能和情感之间的深刻联系。
性冲动或性本能,作为一种古老的繁衍手段,随着人类社会的技术进步和个人意识的觉醒,已经逐渐转变为自我探知和自我确认的方式。不同的性取向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这正好与性学光谱的渐变相契合。
根据美国的一项调查,同性恋的接受率相比过去有了显著提高,已经达到了大约百分之七十的比例。更令人欣慰的是,相比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先天因素引起的同性恋更加普遍地被社会所接受。
在性学光谱的渐变中,性取向不再是简单的二元选择。存在一些灰色地带,可能是这个时代无法接受和理解的。比如,有的人天生是无性恋,有的人性冷淡,有的人男女通吃,既能接受异性关系也能接受同性关系,还有的人也许根本不清楚自己的性取向。
心理学家认为,性取向就像光谱一样,是渐变的。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几种不同的性别取向,只是所占程度或表现程度不同。我们总是将自己置于文化构建的格子中,那些被集体和社会排斥甚至厌恶的特性往往被隐藏在黑暗的角落。
这篇文章并不是要对双性恋、同性恋或其他各种模糊的性取向进行赞同或反对。我更倾向于理解这个世界并非总是非黑即白,理解人们在非黑即白的刻板文化和性别规范中的自我、自我挣扎和自我认同。理解真实的人性和真实的生活。希望通过分享这篇文章,能够促进更多人敞开心扉,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和真实的自我。让我们共同创造一个包容、理解和尊重差异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地自己的性取向和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