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富工坊如何共同富裕
共富工坊:浙江共同富裕的创新实践
在浙江省,有一种新型的创新模式正在成为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共富工坊。这种工坊通过整合资源、激活基层活力、促进就业增收等路径,构建了一个多方联动的共富机制。它的具体实践是怎样的呢?
一、共建组织,强化政企协作与资源整合
党建引领,形成合作模式。通过跨区域、跨领域的党建联建机制,统筹企业、村集体等多方力量,形成“支部+合作社+农户”等合作模式。例如,瑞安市陶山镇通过党组织牵头,成功联结987名甘蔗种植户,覆盖3000余亩基地,实现了规模化发展。
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多方受益。通过村集体入股分红、村民土地流转、企业文旅引流等方式,建立利益共享机制,让各方都能从共富工坊的发展中受益。
二、产业赋能,激活乡村经济内生动力
挖掘本地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依托本地资源和优势,发展农旅融合、手工艺加工等特色产业,推动乡村产业升级。
订单驱动就业,带动农户增收。企业通过向工坊分配生产订单,让农户按件获取报酬,实现灵活就业和增收。
三、人才与技能支撑,提升就业能力与创业机会
开展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针对低收入群体和全职宝妈等人群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他们实现家门口就业。
引进与培育人才,增强创业活力。通过招引“共富合伙人”和培育本土人才,增强工坊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四、灵活就业与增收渠道拓展
就近就业,吸纳剩余劳动力。利用农村闲置房屋、土地等创办工坊,为农民提供就近就业的机会,带动农民就业和增收。
多元化创收,增加农民收入。通过结合生产加工、文化体验、乡村旅游等功能,增加农民的创收渠道。
五、缩小城乡差距与精神共富
城乡资源互补,促进要素流动。通过工坊将城市产业链延伸到农村,促进城乡之间的资源互补和要素流动。
文化赋能,增强归属感和幸福感。依托非遗、民俗等文化资源提升工坊的附加值,通过文化激活和产业联动,增强村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共富工坊通过组织协同、产业创新、人才培育、灵活就业和文化赋能等系统性举措,有效破解了农村资源闲置、就业渠道单一等问题。它不仅为农民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和增加收入的渠道,还通过城乡资源互补和文化赋能等方式缩小了城乡差距实现了物质与精神“双富足”,成为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载体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