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和多尔衮同居了吗(康熙告别孝慈仁皇后)
在古代皇朝,政治联姻常常是为了稳固皇权,维系贵族之间的利益关系。康熙年间,这样的联姻尤为常见。
公元1665年七月初七,孝庄太后亲自操办的皇家大婚仪式如期举行。索尼作为朝廷重臣,对此倍感压力,因为他知道这次婚姻的重要性。孝庄太后亲自吩咐,此次婚礼的礼数要采用皇家更高的规格。索尼看着这一切,内心明白,只要这次婚事成功,索尼一族必将平步青云。索尼跪地接旨,激动得声音带着哭腔:“臣接懿旨,太皇太后恩重如山!”
这次大婚的主角是康熙皇帝与赫舍里皇后。虽然一开始两人并无感情基础,但这场政治联姻却意外地转化为真感情。康熙皇帝对赫舍里的美丽容貌、体贴和善解人意产生了深深的好感。尽管婚礼繁琐复杂,但康熙仍然愿意投入其中,与赫舍里共度难关。
这场婚礼的背后也有着孝庄太后的深思熟虑。她之所以选择赫舍里为康熙的皇后,一方面是为了巩固索尼一族的地位,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政治联姻的需要。尽管有祖制的约束,康熙与皇后新婚后不得过于亲密,以免皇后专权和外戚专权影响皇帝的权力集中。但孝庄太后深知,皇帝与皇后之间的感情是维系皇室稳定的重要因素。她默许了康熙与赫舍里之间的真情流露。
随着时间的推移,索尼成为了太国丈,被绑在了康熙的船上。他在朝中与康熙站在同一阵营,尽心尽力协助康熙处理朝政。朝中局势逐渐平衡后,索尼趁机提议康熙亲政。最终,在索尼等人的帮助下,康熙成功亲政并消灭了鳌拜及其党羽,全面掌权。
康熙八年冬季,赫舍里皇后为康熙生下嫡长子承祜。承祜却未能如康熙所愿长大成人,不到三岁便夭折了。痛失爱子的康熙伤心欲绝,而赫舍里也伤心至病倒。在此期间,康熙始终陪伴在赫舍里身边,直到她病情康复。此后不久,赫舍里再次怀孕并诞下嫡子保成。这对于刚刚经历丧子之痛的康熙来说无疑是喜上加喜。然而命运的无常让这份喜悦也充满了波折和泪水。尽管如此康熙仍然深爱着赫舍里并在她身边不离不弃展现出深厚的皇家真情流露于孝庄太后主导下的政治联姻也因此成为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在后世传颂不衰。赫舍里皇后因难产陷入昏迷,经过数时辰的抢救,终究无力回天。这位年仅二十出头的赫舍里氏皇后最终在申时黯然逝去。
两日后,康熙帝下令大臣前往孝陵附近选定万年吉地,但由于帝陵寝尚未建成,只得先将梓宫移至京北的巩华城殡宫暂做安置。一月之余,赫舍里皇后被追封为“孝诚仁皇后”。
当时正值三藩叛乱之际,清军奋力平叛,康熙帝日夜奔波于朝政与战事之间。然而在这紧张的国难时刻,康熙帝因痛悼皇后逝去,竟辍朝五日以表哀思。在接下来的25天里,有20天康熙帝一有空闲便会前往梓宫祭奠,每一次都会斟上一杯酒,以此寄托哀思。五月二十七日那天,康熙帝更是亲自护送皇后灵柩至巩华城,在灵柩前默哀许久,陪伴皇后直至夜幕降临才返宫。据说,皇后逝后的半年内,康熙帝共前往巩华城34次,每次都会呆上一整天,且不愿让侍从跟随,甚至使臣求见也拒之不见。
康熙帝对赫舍里皇后的思念深情至极,晚年仍难以忘怀。他曾亲口直言道皇太子胤乃皇后所生,自己对其极为珍爱,亲自训谕教导。这份深情也使他决定突破清朝祖宗八代的惯例,在取得太皇太后获准后,立年仅两岁的胤为皇太子。
康熙二十年,陵寝建成,孝诚仁皇后的灵柩被移往山陵。三月初八日寅时,正式入葬景陵地宫。尽管康熙与孝诚仁皇后是出于政治联姻而结合,但两人情投意合,情感深厚。在皇权至上的时代,他们的真情尤为可贵。
这段深情的皇家庭事也引发了史学界和宫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如《康熙朝实录》、《清史稿》等历史文献详细记录了这段历史。《紫禁城》杂志曾刊载的《乘龙配凤 二姓之好 清代皇帝的大婚礼仪》一文也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孙宏年在《清朝前期政治联姻的多种形态及影响浅析》一文中也对康熙与孝诚仁皇后的联姻及其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些资料为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参考资料:
1. 《康熙朝实录》、《清史稿》、《大清会典》、《圣祖仁皇帝实录》等历史文献。
2. 苑洪琪.乘龙配凤 二姓之好 清代皇帝的大婚礼仪[J].紫禁城,2019,(04):27-47。
3. 孙宏年.清朝前期政治联姻的多种形态及影响浅析[J].中国边疆学(提供具体卷号和页码信息)。
注:所述的“孝慈仁皇后”应为“孝诚仁皇后”,同时增加了关于康熙与孝诚仁皇后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