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立方与冰立方如何自由切换
水立方与冰立方的奇妙转换之旅
在国家游泳中心这座标志性的建筑里,一场关于水与冰的魔法转变正在悄然进行。通过令人惊叹的“水冰转换”技术,水立方成功转换为冰立方,这一切的奇迹背后,主要得益于精湛的技术和精心的准备。让我们揭开这一转换过程的神秘面纱。
一、基础结构的华丽转身
泳池的水被完全抽干,露出了底部的空间,这为后续的改造提供了基础。紧接着,2680根钢架被精心安装在泳池底部。每根钢架下方都装有可调节螺栓,这些螺栓的高度可以灵活调整,确保冰面的平整程度(误差不超过1毫米)。在钢架上,还铺设了轻质混凝土预制板,既承重又保温,为冰面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冰面的诞生与制冰工艺
在混凝土预制板上,依次铺设了防水层、保温层、防潮层以及制冰管道系统,这些共同构成了冰面的基础。制冰流程同样精心细致,通过外部的移动式制冰机组,载冷剂被输入到预埋管道中,逐渐降温形成底冰。底冰上再喷涂白色底漆和赛事标识,经过反复浇水50-60次,最终形成了总厚度约8厘米的冰面。
三、环境调控的奥秘
为了保证冰面质量和运动员的舒适体验,环境调控系统至关重要。比赛需要在低温(冰面温度约-8.5℃)和低湿的环境中进行。空调和除湿系统得到了升级,通过布袋风管输送干冷空气,维持赛场湿度在≤30%、温度在10-16℃之间。照明系统也进行了调整,避免冰面反光,声学设计也得到了优化,减少噪音干扰。
四、转换效率与多重利用
这一转换过程的效率令人惊叹。从最初的60天缩短至仅13天,得益于模块化结构的设计,拆装都变得快速而简单。更令人欣喜的是,冰场可以逆拆除,恢复泳池功能。这使得场馆可以在夏季游泳/跳水和冬季赛事之间自由切换,实现了真正的多功能利用。
最终,国家游泳中心凭借其卓越的创新和技术整合,成功实现了“水冰自由切换”,成为全球首个双奥场馆,为奥运遗产的可持续利用树立了一个典范。水立方与冰立方的转换之旅,不仅是一次技术的飞跃,更是一次奥运精神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