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故宫旅游攻略(送你一份沈阳故宫最强游览攻略)
沈阳故宫:历史的韵味与文化的交融
前言
提及沈阳的标志性景色,沈阳故宫无疑是最具特色的。古老的亭台楼阁,在春日的暖阳下焕发新生。积雪消融,春花绽放,正是欣赏这历史瑰宝的最佳时节。
沈阳故宫,是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治国理政的场所。自1625年始建,历经多年建设,成为国内仅存的两大皇宫之一。虽然它的面积小于北京的故宫,但在建筑上却有着鲜明的特色,是沈阳最重要的旅游胜地。
这座皇宫在沈阳时期便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风貌。迁都北京后,它被称为“陪都宫殿”或“留都宫殿”,但历史价值并未因此减弱。沈阳故宫占地6万多平方米,建筑融合了汉、满、蒙三族的艺术风格,展现了高超的建筑技艺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沈阳故宫以崇政殿为中心,沿着一条中轴线延伸至清宁宫,分为东、中、西三路。中路以崇政殿为核心,辅以各种建筑,如飞龙阁、翔凤阁等,展现了宫殿的雄伟与辉煌。东路建筑以大政殿和十王亭为中心,是清王朝入关前八旗建制的象征。大政殿是举行大典的场所,而十王亭则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的办公之地。这种君臣合署办公的现象,在历史上颇为罕见。
西路建筑以文溯阁为核心,是贮藏《四库全书》和皇帝读书的地方。这部巨大的书籍工程是乾隆时期的杰作,历经十年完成。沈阳故宫中的《四库全书》是七部中的最完整一部。如今,这里已成为沈阳故宫博物馆,游客可以在此欣赏到丰富的历史文物。
谈到沈阳故宫与北京故宫的区别,可谓各有千秋。北京故宫严格按照周礼的制度建设,呈现中轴线对称的美学风范。而沈阳故宫则洒脱地结合了满汉两种建筑特色,兼具游牧族的“任性”。在细节上,沈阳故宫铺的是黄琉璃瓦绿剪边,这是由于其作为“陪宫”的身份所致。出于对东北地区严寒气候的考虑,沈阳故宫的墙比北京故宫更为厚实,且宫内每个宫殿都设有火炕,清宁宫更是全铺地火,以保暖为主。在建筑风格上,沈阳故宫独树一帜,如“宫高殿低”的设计,反映了满族人在山林地区的生活习俗。
游览沈阳故宫时,推荐从西路至中路再到东路的路线,这样可以全面欣赏到每一座建筑而不迷路。东路的建筑以大政殿和十王亭为主,其“亭子式”的建筑风格和排列形式反映了女真等游牧民族的帐殿制和努尔哈赤时期的八旗制度。大政殿俗称八角殿或大衙门,是一座重檐攒尖顶的“亭子式”建筑,色彩斑斓的琉璃瓦和精细的雕刻使其显得庄重而华丽。
沈阳故宫是历史的韵味与文化的交融的杰作,值得每一个游客前来欣赏和品味。大政殿,作为沈阳故宫的杰出建筑,融合了满、汉、蒙、藏等多民族建筑的艺术精华,展现了17世纪初的建筑风采。其特色在于广场两侧的十王亭,又称“八旗亭”,呈八字形排列,每边五个亭子,分别是不同旗分的代表。这些亭子不仅是王爷办公的场所,也是八旗官员集结之处,在大政殿举行朝会和典礼时发挥着重要作用。
走进沈阳故宫,中路建筑依次呈现。大清门,即故宫的正门,俗称午门,是文武官员候朝之地,亦是皇太极接受群臣谢恩之所在。紧接着的是崇政殿,原名正殿,是皇太极日常处理军政事务、接见外国使臣和少数民族的地方。此建筑具有无间九檩硬山式的独特风格,南北辟有扇口,前后出廊,围以石雕栏杆。
凤凰楼作为另一亮点,建在高台之上,是一座三层歇山式建筑。它不仅是皇太极休息、宴会和读书的场所,也是清入关后存放帝王画像、行乐图及清初皇帝玉玺的地方。其正门上方悬挂的“紫气东来”金字横匾,是乾隆皇帝的御笔,寓意大清朝的福气源自东方盛京。
整个后宫建在高台之上,高于前朝的宫殿,体现了满族的传统和习惯。清宁宫是沈阳故宫中最具满族住宅特色的建筑。它不仅是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寝宫,也是帝后日常饮食起居、会见亲眷的厅堂。其内部的“万字炕”设计独特,展现出满族的生活习俗。
沈阳故宫西路建筑则更具文化气息。这里主要包括文溯阁、戏台、嘉荫堂和仰熙斋等。文溯阁仿照明代藏书家范钦的“天一阁”修建,专门收藏乾隆时期编撰的大型图书《四库全书》。这座带有江南风格的建筑在沈阳故宫中是独一无二的,其黑琉璃瓦绿剪边的顶盖设计象征着以水克火之意。
游览沈阳故宫时需要注意开放时间:法定节日及每月的5月1日至10月14日的周六周日正常开放。演出时间则在法定节日以及特定的周末时段进行,包括“盛京皇宫启门入宫”和“海兰珠归嫁皇太极”的剧目。但如遇下雨等特殊情况,演出将会暂停。闭馆时间为每周一(法定节假日除外)。至于具体的售票时间和地点则在大门处公告。参观时请留意手机等个人物品的安全放置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