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专题课观后感

在思政专题课的最后一幕,当历史画面在屏幕上缓缓流淌,五四运动的激情、抗洪抢险的英勇以及航天团队的不懈攻关,我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那些被时光定格的青春面孔,与教室里充满活力的年轻身影,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奇妙的共鸣。这一堂课不仅仅是单纯的思想灌输,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青年精神对话。

一、历史的褶皱里展现信仰的力量

当老师展示李大钊《青春》手稿的高清扫描件时,那稚拙的钢笔字迹仿佛穿越百年的时光隧道。这位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昏暗的北大图书馆灯光下,书写下的字迹迸发出思想的火花。课堂现场展示的南湖红船模型,让我们感受到1921年那十三位平均年龄28岁青年的热血与坚定。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信念,为中国的未来指明了方向。

在历史的画卷中,我们还能看到抗疫纪录片中“90后”护士被护目镜勒出紫痕的面庞,她们的笑容和坚韧,与西南联大学生徒步南迁时的坚毅精神产生了奇妙的呼应。贵州天眼基地的调试工程师的工作手记,犹如两弹元勋们在戈壁滩上的辛勤耕耘,构筑起中国青年特有的精神长城。

二、解构当代青年的精神面貌

在当代社会的语境下,“躺平”“佛系”等标签背后,隐藏着急流奔涌的青年力量。深圳前海的创业者凌晨三点的咖啡杯,映射出青年在数字时代的奋斗图景。B站上的“00后”用代码搭建的数字敦煌,抖音里山村教师直播上课的镜头,都在重新诠释青年担当的时代内涵。

在贵州“天眼”旁的观星营地,天文爱好者们用手机软件标注脉冲星,他们追求知识的目光与喜马拉雅山脉下的地质专业学生用无人机测绘冰川消融的坚定眼神交汇,展现出当代青年的担当与责任。他们不仅保持着个性的锋芒,更肩扛着时代的重任。

三、铸造新时代的青年精神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青年的使命呈现多元光谱。从量子实验室攻关的博士生,到乡村振兴一线的大学生村官,再到非遗工坊传承手艺的年轻匠人,他们共同绘制着新时代的宏伟蓝图。这种担当不仅仅是悲壮的负重前行,更是将个人梦想融入时代潮流的创造性转化。

当代青年正在用时代的工具书写属于自己的时代答卷。支教老师用短视频活化文言文教学,环保志愿者用大数据追踪候鸟迁徙,这些创新实践彰显出青年的担当与智慧。这种担当既具有历史的,又充满未来的想象力,构成了动态发展的精神坐标。

走出思政课堂,夜幕降临,校园路灯次第亮起,犹如一条星光大道。这让我想起老师展示的北斗卫星运行轨迹图,每个青年都应该是发光的星体,在属于自己的轨道上熠熠生辉。当个体生命与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产生共振,青春就不再是易逝的时光片段,而是成为永恒的精神坐标,共同织就璀璨的时代星河。

上一篇:中国男篮国奥队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