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 地方债
一、审计揭示的地方债管理主要问题
近期审计发现,部分地区在地方债管理方面存在显著问题。
1. 专项债务的管理问题突出
部分专项债项目存在资金闲置、挪用及收益不足的现象。以宁夏为例,242个项目实际无收益,无法承担还本付息的压力。全国范围内,有522个项目因为前期审核不严,导致279亿元的资金被闲置或挪用。专项债项目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不足,尽管52个地区的597个项目累计投资超过6000亿元,但民营资本的参与极少。
2. 隐性债务的违规新增尚未全面遏制
审计发现,有24个地区通过地方金交所等渠道违规发行融资产品,新增隐性债务达112亿元。部分地方仍存在违规担保、PPP项目承诺保底收益等行为。隐性债务的成因复杂,涉及土地财政下滑、非标机构协助举债以及地方政绩观的偏差。
二、整改措施与政策调整动向
针对上述问题,相关部门已采取一系列整改措施和政策调整。
1. 专项债务管理的优化
投向领域的改革是重中之重。建立“负面清单”制度,确保资金不投向完全无收益项目、房地产及形象工程,同时扩大资本金的适用范围,涵盖新兴产业、传统基建改造等领域。额度分配也将进行优化,根据债务风险、财力状况及项目效益动态调整,向资金使用效益高的地区倾斜。
2. 隐性债务的综合治理
针对隐性债务,采取分类化解的策略。财政部通过预算资金置换金交所涉众产品债务,工信部则搭建拖欠账款台账,推动专项债资金用于清欠企业账款。强化问责机制,财政部公开通报违规案例,金融监管部门也约谈非标机构,限制为隐性债务提供融资。
三、政策支持与长效机制建设
为进一步完善地方债管理,政策层面也给予支持。
1. 扩大专项债功能
政策允许将专项债用作资本金的比例由25%提升至30%,并支持其用于新兴产业、养老托育等领域,以扩大专项债的功能和效用。
2. 风险监测体系的完善
财政部推进全口径债务监测,工信部搭建债务台账系统,金融监管总局加强金融机构端约束,形成全方位的地方债风险监测体系,确保地方债的透明化和规范化。
四、地方债治理的成效与挑战
1. 治理成效
从2023年起,地方债务风险总体可控,隐性债务增长势头得到初步遏制。随着专项债支持范围的扩大,基建投资提质增效明显。
2. 面临的挑战
土地财政的疲软持续影响地方的偿债能力,成为地方债治理的一大挑战。专项债项目的收益平衡机制仍需深化和完善,以确保项目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审计发现的地方债管理问题不容忽视,但通过整改措施、政策调整和长效机制的建设,地方债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也需警惕面临的挑战,持续深化改革,完善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