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视觉暂留现象

视觉暂留现象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体验到的生理现象,它指的是当物体从视线中移去后,其影像仍然会在视网膜上短暂保留,时长大约在0.1至0.4秒之间。这一神奇的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机制。

从生理基础角度来看,光信号需要传入大脑神经并进行短暂的处理。当光的作用结束后,视觉形象并不会立即消失,而是形成了所谓的“后像”。这是因为感光细胞在感光过程中需要时间来形成感光色素,从而导致视觉处理的延迟。视神经的反应速度也是影响视觉暂留的关键因素,使得影像能够在视网膜上保留大约1/24秒的时间。

这一现象的典型表现非常引人入胜。当我们快速翻动书本角落的连续图画时,会产生动画效果。当我们观察强光后闭眼时,仍然能够看到光斑,这被称为负片像。旋转的留影盘也会使两面的图案叠加显现,这些都是视觉暂留现象的具体体现。

视觉暂留现象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电影技术就是其中的一例,采用每秒24帧的播放速率来利用这一原理。动画制作也是基于快速切换静态画面来形成动态感知。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的走马灯是最早应用视觉暂留原理的装置之一。

视觉暂留现象的研究历史悠久。英国学者彼得马克罗杰特在1824年首次系统地描述了这一现象。而在中国,宋代的马骑灯(即走马灯)已经体现了早期对这一原理的应用。现代研究表明,这种视觉惰性(即视觉暂留)是人类感知动态影像的基础,对于我们理解人类视觉机制以及影像艺术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上一篇:U23国足球员指天缅怀遇难者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