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救治情况 心血管病治疗原则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健康的重大威胁,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使其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焦点。将系统介绍心血管病的救治现状与核心治疗原则,帮助您全面了解这一领域的进展。
心血管病救治现状
中国心血管病救治体系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根据数据,中国40岁以上人群冠心病发病率稳步上升,且呈现明显年轻化趋势,中年患者(41-65岁)约占64.7%。为应对这一挑战,中国在冠脉介入治疗技术和策略方面不断创新,在导丝技术、导管技术、支架技术等多个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在生物可吸收支架、药物涂层球囊、智能导管等前沿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
胸痛中心建设是心血管病急救体系的重要组成。截至统计,全国范围内胸痛中心数量已接近5500家,其中2382家通过了认证(包括1148家标准版和1234家基层版)。这一医疗网络的快速扩张显著提高了急性胸痛患者的救治效率,为心梗患者争取了宝贵的抢救时间。
在救治技术方面,2024年中国冠脉介入治疗领域共发布及更新了6篇重要指南与共识,涵盖了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慢性冠脉综合征、冠心病康复、抗栓治疗等多个方面。这些指南的发布为临床实践提供了规范化指导,推动了中国冠脉介入治疗水平的整体提升。
心血管病核心治疗原则
病因治疗原则
对病因明确的心血管疾病应积极进行病因的预防与治疗,这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首要原则。具体包括:
这一原则强调从源头控制疾病,而非仅仅治疗症状,对于阻止疾病进展至关重要。许多心血管疾病在早期通过有效的病因控制可以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
病理解剖治疗原则
现代医学通过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可部分或完全纠正心血管疾病的病理解剖改变,这一原则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近年来,新机化学消融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患者可使病情明显缓解,展示了技术创新在病理解剖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病理生理治疗原则
对于目前无法根治的心血管病,主要是纠正其病理生理变化,防治各种并发症的出现。这一原则特别适用于:
病理生理治疗强调对疾病机制的干预,通过调节体内失衡的生理过程来改善患者状况。例如,心衰患者的管理不仅包括症状控制,还需关注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异常激活等深层次问题。
康复治疗原则
心血管康复是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应根据患者病情、年龄及个体状况等因素,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康复治疗强调"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仅关注生理功能的恢复,也重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康复,这对提高患者长期生活质量和预后至关重要。
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心血管领域取得显著进展。2025版PCI指南首次推荐了中药通心络胶囊用于STEMI患者急诊PCI后的心肌保护,证据等级为Ⅱa类(获益大于风险)。这一推荐基于CTS-AMI研究结果,该研究显示在西医标准治疗基础上联用通心络胶囊,可显著改善STEMI患者30天和1年的临床预后。
中医药在现代心血管治疗中的价值逐渐得到认可,特别是在心肌保护、改善微循环等方面显示出独特优势。除通心络外,芪苈强心胶囊也被推荐用于心衰防治,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广阔前景。
急性冠脉综合征救治策略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心血管急症中最凶险的类型,其救治策略近年来不断优化。新版指南强调:
在药物治疗方面,ACS救治强调: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急性肺栓塞作为全球第3大常见心血管疾病和第3大致死性CVD,其诊断和治疗策略也取得显著进展。2025年《急性肺栓塞诊断和治疗指南》对易患因素、诊断策略、危险分层、抗凝、溶栓和介入治疗方案等方面进行了优化和更新。
危险因素管理与预防策略
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必须重视危险因素管理。血压、血脂、血糖是心血管健康的三大关键指标,一旦异常就会显著增加冠心病、心梗、脑梗等风险。中国《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将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到190.7/10万以下的目标。
血脂管理是预防的核心环节。中国血脂管理指南强调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降脂治疗的首要干预靶点,他汀类药物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降脂治疗的基石。STELLAR研究显示,不同他汀在不同剂量范围内的降LDL-C疗效存在差异,中国人群更适用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作为降脂治疗首选策略。
一个值得警惕的案例是,一位53岁冠心病患者听信"降脂无法"理论停用他汀药半年后突发心梗死亡,这提醒我们冠心病患者不可随意停用他汀药,因为这类药物不仅能降低LDL-C,还具有抗炎、稳定斑块、预防血栓等多重作用。
个性化治疗与精准医学
心血管治疗正朝着个性化、精准化方向发展。2025版PCI指南引入了多项创新:
在风险评估方面,指南完善了复杂病变的评估体系,包括SYNTAX II评分、STS评分以及EuroSCORE II评分等多种手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自主研发的NERS Ⅱ评分在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的风险预测方面表现出色,其预测效果优于国际通用的SYNTAX评分。
心肌病治疗也步入精准化管理时代。2025年《中国心肌病综合管理指南》系统地阐述了各类心肌病的定义、分类、病因及发病机制,并对诊断、治疗及管理提出了个性化推荐意见。肥厚型心肌病(HCM)的诊断和治疗也获得更多关注,既往认为HCM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心肌病,但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其检出率越来越高,人们逐渐认识到其并不罕见。
总结与展望
心血管病救治与治疗原则体现了现代医学的综合性与个体化特点。从病因治疗到病理解剖矫正,从病理生理调节到全面康复,形成了完整的治疗体系。随着技术进步和理念更新,中西医结合治疗、精准医学等新方向为心血管病治疗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
未来心血管病防治将更加注重:
1. 早期预防和筛查,通过普及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知识和筛查方法,发现和治疗疾病的早期阶段
2. 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倡导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压力管理
3. 提高医疗水平和资源分配效率,加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技术
4. 发展创新技术,如生物可吸收支架、药物涂层球囊等
5. 完善救治网络,继续扩大胸痛中心等急救体系建设
通过多学科协作、全社会参与,我们有信心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指引下,有效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全民心血管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