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所致葡萄膜炎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HIV感染是一种破坏机体CD4细胞的疾病,严重削弱机体的免疫功能。当免疫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时,就会出现多种机会性感染、肿瘤以及眼部病变等。
由于AIDS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他们的抵御感染能力减弱,容易发生多种机会感染。其中,卡氏肺囊虫感染是最常见的,发生率高达50%~60%。患者表现为干咳、呼吸困难和发热,胸部X线检查可见双侧间质性肺浸润。还有其他如弓形虫脑炎、念珠菌性食管炎、播散性鸟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等常见的机会感染。
在AIDS出现之前,Kaposi肉瘤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肿瘤,仅见于特定的人群。在AIDS患者中,这种肉瘤变得极为常见,且表现更为严重,常常导致躯干、颈、面部、眼表面及眼睑的损害和眼眶疼痛。非霍奇金淋巴瘤和Burkitt淋巴瘤也是AIDS患者常见的肿瘤。
眼部病变是AIDS的另一常见表现。研究表明,高达52%~100%的AIDS患者会出现眼部病变,从眼附属器到视神经都可能受到影响。这些病变可以分为四大类:非感染性微血管病变、眼机会性感染、AIDS患者的肿瘤累及眼附属器病变以及神经眼科病变。
非感染性微血管病变是HIV感染的一种常见眼部病变,主要见于视网膜,也称为HIV性视网膜病变。临床上,这种病变表现为视网膜棉絮样斑,偶尔伴有视网膜内出血。这种视网膜棉絮斑的发生率非常高,多数报道高于50%。缺血造成的轴索转运障碍是导致这种病变的主要原因。
AIDS患者的眼内还可能发生机会性感染,包括CMV性视网膜炎、弓形虫病性视网膜脉络膜炎等。其中,CMV性视网膜炎是AIDS患者最常见的眼内感染,发生率高达6%~45%。这种感染通常是HIV感染者中的一个相对晚期的机会性感染,但随着治疗方法的改进及患者寿命的延长,其发生率也在逐渐增高。
HIV感染对机体的免疫系统以及眼部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对于HIV感染者来说,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相关并发症,是保持健康的关键。在美国,弓形虫感染的发生率约为1%~2%。在法国,由于正常人群中抗体阳性率较高,其感染机会相对增加。眼弓形虫感染主要发生在CD4细胞低于150细胞/μl的患者,可能是原发感染,也可能是潜伏感染的激活。
对于艾滋病患者(AIDS)而言,弓形虫感染常伴随着严重的全身表现。这包括弥漫性神经功能紊乱、癫痫、脑膜脑炎、肺炎、急性呼吸衰竭等。在眼部,感染可能表现为经典的局灶性坏死性视网膜炎,也可能呈现非典型改变。这种病变通常是双侧性和多灶性的,并伴随着玻璃体炎症。非典型病变包括弥漫性坏死性视网膜炎、视网膜血管炎和伴有虹膜后粘连的前葡萄膜炎等。在部分AIDS患者的眼部,弓形虫感染可能是最初的表现。弓形虫性视网膜脉络膜炎与CMV性视网膜炎在某些表现上相似,但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玻璃体炎的有无。在治疗时,需要进行全身详细检查,尤其注意颅内感染,并避免使用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
除此之外,眼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在HIV阳性患者中也有发生,其概率大约在5%~15%之间。这种感染可能与其他眼疾如角膜炎、巩膜炎、葡萄膜炎(视网膜炎)或脑炎同时或稍后出现。对于出现眼带状疱疹的成人,应考虑HIV感染的可能性。
在HIV感染者中,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性视网膜炎虽然发生率较低(低于1%),但预后通常较差。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RN),主要发生在CD4细胞较高(高于50细胞/μl)的患者中;另一种为进展性外层视网膜坏死综合征,常见于CD4细胞数量显著减少(一般在50细胞/μl以下)的患者。这种病变的特点是快速进展和视网膜血管一般不受累及,这有助于将其与CMV性视网膜炎区分开来。
眼梅毒在AIDS患者中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其表现包括葡萄膜炎(视网膜炎、视网膜血管炎、脉络膜视网膜炎)和视神经炎等。有些患者还可能出现皮肤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改变。组织孢浆菌病是AIDS患者的一种威胁生命的感染,眼组织孢浆菌病常发生在播散性组织孢浆菌病患者中。卡氏肺囊虫性肺炎在AIDS患者中也非常常见(发生率高达80%以上),其导致的眼底改变主要表现为多发性黄白色视网膜下白斑。卡氏肺囊虫性脉络膜炎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通常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度视力模糊。
这些眼部病变在AIDS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和严重的后果。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对于出现相关症状的患者,应进行全面的检查以确定病因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新型隐球菌性脉络膜炎在AIDS患者中显现,展现出视盘水肿、视盘旁出血及多灶性黄白色脉络膜浸润等特征,可能还会累及视神经,后期甚至可能出现视神经萎缩。这种脉络膜炎与分枝杆菌、卡氏肺囊虫引发的症状相似。尽管它常在播散性隐球菌感染(如脑膜脑炎)的患者中出现,但也可能在全身改变或脑膜炎症状之前就已存在。患者可能伴随发热、寒战、头痛、不适、乏力等全身症状。对于出现脉络膜炎及上述全身改变的AIDS患者,应高度怀疑此病。
AIDS患者也易遭遇结核杆菌感染,但脉络膜受累的情况相对较少,主要出现在免疫功能严重受抑制的患者群体中。由结核导致的眼底改变,通常表现为双侧多发性橘黄色脉络膜病变或散在于整个眼底的粟粒状病变。一般情况下,这类患者不会出现前葡萄膜炎或玻璃体炎症反应。但在尸检中,可以观察到干酪样坏死和单核细胞浸润等病理变化,病灶处甚至能发现许多抗酸杆菌。
在AIDS患者中,眼附属器也可能受到波及,如发生眼睑Kaposi肉瘤、结膜Kaposi肉瘤、眼眶淋巴瘤等肿瘤疾病。HIV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或AIDS伴有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机会性感染,也可能引发神经眼科病变。其中,隐球菌性脑膜炎是最常见的原因,约有半数AIDS所致的神经眼科病变由此引发。伴有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患者中,约三分之一会出现神经眼科损害,包括脑神经麻痹、视盘水肿、视神经病变和偏盲。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将HIV感染分为四期,从急性感染期到无症状感染期,再到持续的全身淋巴结病期,最后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期。而在Ⅳ期中,又可以细分为A、B、C、D、E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临床表现和症状。对于HIV感染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CD4细胞计数、抗病毒抗体测定、血清HIV抗原检测和体液或组织的HIV培养等方法。但值得注意的是,抗原检测的阳性率与疾病的阶段密切相关。
世界卫生组织于1986年制定了一个临床界定标准,规定了一些主征和次征,以帮助判断患者是否可能患有AIDS。当患者出现两个主征和一个次征时,即提示可能患有AIDS。
AIDS对于眼部的影响多种多样,从脉络膜炎到眼附属器的肿瘤再到神经眼科病变等都有可能发生。对于出现相关症状的患者,应及早进行HIV相关检测,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