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教育教学的反思
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要想不断进步,取得更好的成绩,我们不仅要“学”,更要“思”。在我看来,教育教学反思是教师针对教育教学中的每一个“思考点”进行自我“研究”的动态过程,是创造性思维的火焰在教育大地上燃烧,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我最近有幸与陕西省特级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宝鸡市千阳县教研室的张勇杰老师进行深入交流,他分享了关于教师反思的三大常见类型,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第一种是留痕检查应付型。这种反思更像是一种为了应对检查而进行的“表演”,教师在教案上随意抄写几句,或者对教学设计进行简单的修改,以填补空白,迎接检查。这种反思缺乏真正的思考和。
第二种是浮光掠影任务型。这种反思往往是围绕某一学习主题或观摩活动进行的,教师在规定时间内结合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形成一定字数的作品。虽然这种反思蕴含了教师的思考,但往往只是浮光掠影,缺乏持续性和前瞻性,缺乏系统和个性的反思。
第三种是昙花一现心想型。许多教师在阅读、交谈、听课观摩时会产生新的想法和灵感,但由于没有及时梳理记录,这些智慧如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通过对教师教育教学反思的现状进行梳理分析,我们发现主要原因包括教师缺乏行动自觉和反思的内需和坚韧、缺乏研究课题的统领、工作密度大、任务重、思想理论更新不力等。
那么,如何做到有效的反思呢?我有四点建议。教师需要自觉行动,坚持反思。真正的反思源于内心的自求改进和自觉行动,需要教师从内心深处明白反思的重要性,并持续践行。目光要长远,“规划”反思。教育需要等待,教育者的专业素养和智慧提升也需要积淀和等待。教师要将反思当作课题研究对待,选好主题问题,规划步骤有效实施。教师还需要乐于记录所见所思,克服“怕羞”心态,及时记录真实的想法。
有效的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只有真正行动起来,坚持反思,规划反思,记录反思,我们才能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进步,成为一名真正的研究者、思考者。克服“羞”于分享与研究的教师心态
许多教师在教学之余,因为对自己的作品不够自信,总认为它们“太稚嫩”、“拿不出手”,因此羞于与人分享。其实,分享也是互相交流学习、产生新灵感的重要途径。
要改变这种心态,教师们需要理解并接受每一个研究过程的价值。并不是只有立项的研究才具有系统研究的价值。在日常教学中,针对某一课程内容的教授方法或学生管理教育的小问题,进行设计、实践、反思,也是一种“微型研究”。解决问题本身就是研究,记录下来的反思就是成果。只要教师们坚持反思,记录自己的教学感悟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在不断成长。这种有效的反思研究,能为未来的课题立项和专业成长积累势能。
想要做到这些,教师需要“挤出”时间,克服惰性,进行自我“强迫”。在忙碌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许多教师可能感到时间不够用,茫然执行,甚至盲目跟风。但实际上,面对同样的对象、同样的工作时间和资源,为何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卓越的教师是如何做到的呢?答案在于他们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如何“强迫”自己坚守和坚持。
忙碌是各行业的特点,也是如今工作提速、追求效率的外显。教师要在忙碌中收获情感、成果和自我成长的幸福,就必须善于管理时间。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要从繁忙中赢得反思的时间,就需要学会“挤”。阅读、学习、反思,每天为自己挤出一小时或半小时的时间,积少成多,也能集腋成裘。
要想提高反思的质量,还需不断阅读和学习,激活灵感。反思是对已完成工作的回顾和思考,而要想反思有、有创新,就需要不断吸收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专业阅读和研究交流是反思创新灵感的土壤。阅读可以更新教师的思想理论,扩展视野,获取智慧。参与教研活动、专题讨论等活动,并及时将新想法进行剖析、实践、整合,触发反思点,形成自己的智慧素养。
教师们需要克服羞于分享和研究的心态,理解并接受每一个研究过程的价值。要“挤出”时间,坚持反思和记录,不断阅读和学习,激活灵感。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收获情感、成果和自我成长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