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PM2.5主要来源是城市机动车排放
全国环保大会上的新风向:PM2.5监测的全面推广与实施
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在2011年度全国环保大会上,为我国的空气质量监测描绘了新的蓝图。他提出的PM2.5监测“四步走”战略,标志着我国空气质量监测进入新的阶段。从2012年开始,我国将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PM2.5监测。
这一重要决策立即引起了各地的积极响应。上海、南京、广东、重庆和北京等地纷纷表态,将积极监测和公布PM2.5数据。一时间,各地都在忙着制定新的环保规划和计划,关于PM2.5监测的细节更是备受关注。
回顾过去,从对PM2.5的抵制到大力推行,这一转变显示了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如今,各地的环保竞赛已然开启,纷纷努力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PM2.5的监测和公布。
全国环保大会后,上海环境监测中心率先公布了该市PM2.5试点监测的进展和数据情况。据透露,上海自2005年就开始PM2.5的监测方法,至今已建成多个监测点。公布的数据也显示,过去五年上海的PM2.5年均浓度严重超标。
紧随上海之后,南京、广东等地也积极发布PM2.5监测数据。南京市环保局环境监测站工程师陆晓波表示,关于PM2.5等空气污染物指标的监测数据将按照国家和江苏省的统一部署进行发布。广东也在积极响应,计划在2012年在珠三角各市开展包括PM2.5在内的六项主要空气污染物指标监测。
业内人士也提醒我们,推动PM2.5监测只是第一步,关键还在防治。广东省环保厅区域大气科学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钟流举表示,要实现PM2.5的监测,最主要的是增加设备投入。他透露,广东全省需要增加投入1亿元来完善97个国控监测点的设备。
面对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我们不仅要加强监测,更要重视防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护我们的环境,保护我们的健康。这场环保竞赛不仅是一场监测的竞赛,更是一场防治的竞赛。我们期待各地能够积极行动,真正将环保落到实处。
全国环保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在环保领域迈出了新的步伐。从PM2.5监测的全面推广与实施可以看出,我国对于环境保护的决心和信心。我们期待未来我国的环境质量能够得到持续改善,让我们共同为美好的环境而努力。针对PM2.5和臭氧监测,北京、天津、河北以及长三角、珠三角等我国重要区域在2012年率先展开了监测行动。这一举措耗资巨大,数亿元的投入主要用于购置先进的监测设备。除了监测设备的投入之外,PM2.5的防治任务仍然艰巨。
PM2.5的人为来源相当复杂,主要来自于大型工业设施的排放、机动车尾气、建筑工地扬尘以及冶金水泥生产等污染源。这些污染物不仅有直接排放,还有部分是在大气中二次生成的。由于PM2.5颗粒的直径极小,它们极易随风漂移,这使得单一的治理措施难以取得显著成效。区域联合治理成为了必然选择。
去年,国务院发布的35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了联防联控的战略思想,旨在治理灰霾污染。文件还特别强调了对重点区域的煤炭消费进行控制,这是为了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在我国的大城市中,机动车排放已成为PM2.5的主要来源之一。环科所的岳欣研究员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的采访时明确表示:“机动车排放的数量仍在持续增长,这对城市空气质量构成了巨大压力。”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我们必须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和预警,以保障公众的健康。
PM2.5的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区域联合治理、控制煤炭消费、减少机动车排放等措施,才能有效改善空气质量,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