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扶苏死在愚孝,为何扶苏接到诏书
诏书降临,扶苏何以选择自杀?
很多人对此感到困惑,为何扶苏接到假诏书后,没有仔细甄别真伪便选择了自杀。通常的观点认为,这是因为扶苏是个忠臣孝子,所谓“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扶苏本人性格忠厚老实,因此毫不犹豫地遵从了这份诏书的命令。
深入思考,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过于简单。如果赵高和李斯派人向军队传达命令,逼迫扶苏甚至蒙恬兄弟自杀,他们依赖的正是扶苏等人的忠孝仁厚。但赵高和李斯的行为真的像传说中的那么愚蠢吗?
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忠孝仁厚能起多大的作用?面对生命的威胁,人们很难再坚守这些道德观念。如果李斯和赵高成功扶苏的关键真的在于扶苏的忠孝仁厚,那么这种举动无疑是把政治当作童话。即便赵高和李斯被权力冲昏头脑,他们的使者也很难进入蒙恬的军营传达命令。扶苏和蒙恬只要稍有疑虑,就可以将使者扣押审问。
更为合理的解释是,扶苏接到假诏书后选择自杀,主要是因为皇帝拥有太过强大的加害能力。皇帝的权力几乎无限,从各种残酷的刑罚到满门抄斩、诛三族、诛九族等。在这种背景下,当皇帝只是要求你自杀时,你的第一反应很可能是感激,然后赶紧自杀以了结此事。质疑诏书的真实性可能会带来更为残酷的惩罚。
比如后来秦二世将丞相李斯、将军冯劫和右丞相冯去疾关进大牢,并暗示他们自杀。李斯因为觉得可能是赵高在背后搞鬼,选择请求复核,结果遭受了残酷的折磨。而早知如此,或许他当初直接选择自杀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历史告诉我们,皇子并不一定能免于被残忍杀害的命运。除非扶苏拥有造反的实力,否则接受这份诏书就是他最好的选择。然而扶苏是否有这样的实力呢?答案显然是没有的。他手中的军队虽然众多,但并不完全听从他的指挥。军队的将领并非他任命,军饷粮草也来自中央。一旦他试图反抗,可能会迅速失去军队的支持。蒙恬在劝扶苏时也没有坚决站在他这边,这也让扶苏更加孤立无援。除非有强大的实力支持,否则面对皇帝的命令,扶苏只能选择接受并自杀。这也提醒我们,权力的游戏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面对权力的压迫和威胁时,普通人往往无法抵挡其巨大的压力而做出妥协和牺牲。扶苏面临的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局面。他是否敢于质疑这份诏书,无疑是他人生中的一大考验。质疑,意味着可能面临的后果更加无法预料,而蒙恬,作为他的伙伴,却无法为他分担这份风险。
这份诏书的真伪,对于扶苏来说,如同一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即使他确定这是假的,面对赵高和李斯代表的中央,他和蒙恬的反抗无疑是一场鸡蛋碰石头的斗争。更糟糕的是,蒙恬的态度尚不明朗,他的选择将直接影响扶苏的决策。
如果蒙恬真的全力支持扶苏,他应该像李世民的手下劝谏他发动玄武门之变那样果断和坚定。他们会说:“你无需顾虑,我们所有人都站在你的一边,一起为你出谋划策,共同进退。那份诏书的真假,又怎能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这样的劝诫,无疑会给扶苏带来勇气和决心。蒙恬并没有说出这样的话,他的沉默和犹豫,让扶苏更加犹豫和退缩。
在这样的情况下,扶苏的冒险无疑是艰难的。他没有蒙恬的支持,也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蒙恬会与他并肩作战。这份诏书的真伪,对于扶苏来说,更像是一个未知的陷阱。他必须权衡利弊,考虑自己的安危,考虑未来的大局。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选择无疑是艰难的,也是至关重要的。扶苏的冒险之旅,就这样因为蒙恬的犹豫和沉默,变得更加曲折和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