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攻克阿尔茨海默症中国科学家入海“采药”
中国传统医学的采药智慧,如今在海洋药物研发领域绽放出新的光芒。曾经,医者上山采药,而今,科学家们下海寻药,致力于从广阔的海洋中发掘治疗疑难杂症的新药。
日前,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科研团队参与研发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新药甘露寡糖二酸(GV-971)顺利完成三期临床试验。这款从海藻中提取的海洋寡糖类分子新药,在改善认知功能的主要疗效指标上表现出色,其独特的治疗模式为阿尔茨海默症的药物研发开辟了新的道路。
管华诗院士团队的海洋药物研究,不仅仅是关于一个药物的研发。他们眼中的海洋,是天然产物的宝库,是创新药物研发的源泉。据统计,人类已发现的3.5万个海洋天然产物中,超过一半具有生物活性,其中一些对治疗肿瘤和神经疾病有特效。
全球至今仅有13个海洋新药获得上市资格,这意味着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潜力巨大。在中国这13个海洋新药中,管华诗院士的藻酸双酯钠是其中的佼佼者,它是从天然海藻中提取的多糖硫酸酯类药物,为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了新的选择。
管华诗团队正在青岛打造中国的“蓝色药库”,通过构建海洋生物资源库和药物信息库,重点开发海洋小分子药物、糖类药物、中药和生物功能制品。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采用基础研究、产业化和市场推广的分工合作模式,与正大制药等公司合作,形成了海洋药物研发的全链条。
一个海洋新药的研发过程漫长而艰辛,GV-971的研发就经历了21年。但科学家们并未停下脚步,他们借助大数据和超算技术,希望加速海洋新药的研发。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已经建立了包含约3万个海洋天然产物的三维结构数据库,通过计算机的高效运算,将海洋产物与药物分子靶点进行比对计算,提高药物筛选的准确率。
管华诗强调,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海洋新药研发将是未来的优势和重点方向。以GV-971为例,这款药物不仅在头部海马体发挥作用,还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重塑机体免疫稳态等多靶点协同作用,达到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目的。这一成功实例证明了中医理论在现代药物研发中的指导作用。
中国的海洋药物研发正在步入快车道,科学家们正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挖掘海洋的宝藏,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新的贡献。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海洋将成为创新药物研发的新领域,为治疗疑难杂症提供更多新的希望。管华诗院士团队正矢志不渝地向着“蓝色药库”的目标迈进,他们期待着在这片广阔的海洋中发掘出源源不断的创新成果。在接下来的三至五年里,有望有三至四个全新的海洋药物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其中针对结肠癌的BG136和抗HPV病毒的TGC161备受瞩目,有望率先突破,为患者带来福音。
BG136的研发历程充满了探索与挑战。这款药物源于南极冰藻中的天然产物,经过团队的精心研发,已经逐渐展现出其在治疗结肠癌领域的潜力。预计明年年底,BG136将正式申报临床研究,我们期待着它在临床阶段能够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
作为中国海洋科技之城的青岛,担当着领跑中国海洋科技的重任。这里汇聚了全国30%以上的海洋教学和科研机构,50%的涉海科研人员,以及70%的涉海专家和院士。青岛还拥有一系列中国海洋“科考利器”,如“蛟龙”号、“科学”号和“向阳红01”等,这些都将为“蓝色药库”的开发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丰富的海洋生物样品资源。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管华诗院士团队和众多海洋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蓝色药库”将成为人类健康的新希望。我们期待着从这里走出更多具有创新性的药物,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