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藻保健功效被指是商家的过度宣传
螺旋藻的“保健功效”:真相
近日,微微健康网消息媒体曝光了螺旋藻的“保健功效”主要源自商家的过度宣传。这一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在汤臣倍健、绿A等知名企业生产且经过审批许可的螺旋藻产品检测出重金属严重超标后,更是引发了公众对螺旋藻的质疑。
事实上,螺旋藻作为一种食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法国藻类学家当雅尔的研究报告揭示了非洲乍得湖畔的居民和墨西哥阿兹塔克人自古就有食用螺旋藻的传统。西方企业开始工业化生产螺旋藻后,法国在1970年代建立了第一台生产螺旋藻的大型机器,并由名为IIMSAM的机构进行推广。从那时起,螺旋藻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关于螺旋藻的种种神奇功效却被许多企业过度宣传。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曾宣称其为“未来最佳食品”,但这一定义是在特定情况下,即在粮食极度缺乏和资源匮乏时,螺旋藻作为一种投入产出比较高的作物暂时替代常规食品而言的。FAO的报告中也明确提到了螺旋藻的开发方向是解决贫困地区的营养问题,以及在紧急状况下暂时解决粮食问题。显然,其作为“最佳食品”的称号并非意味着它是一种具有全面保健功能的食品。
许多螺旋藻生产商在宣传中提到的“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实际上是对WHO关于螺旋藻对于改善儿童中度营养不良可能有一定帮助的推荐意见的篡改。虽然螺旋藻的蛋白质含量较高,但与牛奶和鸡蛋相比,其蛋白质含量和品质仍有所不及。至于螺旋藻的保健功能,目前尚未有充分的临床证据支持。
与企业和行业协会的热衷宣传相反,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对宣称螺旋藻具有保健功效的行为进行了多次处罚。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和国家医学图书馆(NLM)汇总的科学论文也未能证明螺旋藻具有任何保健功能。FDA等食品监管部门强烈建议,不应推荐螺旋藻具有任何保健功效。
螺旋藻主要被当作一种应对饥荒的暂时口粮,在特定情况下为穷人提供营养改善。其所谓的“保健功效”大多源自商家的过度宣传,而非有科学依据的实证。公众应理性看待,避免盲目跟风。在全球保健品市场的舞台上,那些声名显赫的国际保健品生产商,如纽崔莱,却并未涉足螺旋藻产品的生产。这一独特的趋势在中国市场尤为显著。螺旋藻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天然食材,其独特的健康价值在全球范围内都得到了广泛认可。在各大国际保健品生产商的产品线中,却鲜见其身影。
联合国粮农组织在2008年发布的报告中指出,尽管美国、日本和墨西哥的螺旋藻产量仍在增长,但大部分螺旋藻主要用于饲料原料,用于保健品加工的比例已从昔日的30%锐减至13%。这一数据揭示了螺旋藻在全球范围内的多元应用,也反映了其在保健品领域的地位变迁。
在中国,螺旋藻的发展态势却独树一帜。早在2004年,中国的螺旋藻产量就已超过四万吨,跃居世界前列。而根据2011年中国螺旋藻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全国螺旋藻粉的产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500万吨,稳居世界第一。不仅如此,中国还成为了世界螺旋藻产品的主要进口国和第一消费大国,可见螺旋藻在中国市场的受欢迎程度。
在中国,螺旋藻的“保健”产业如火如荼,蓬勃发展。这一产业不仅满足了国内消费者的健康需求,也吸引了全球的目光。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螺旋藻因其丰富的营养成分和独特的保健功能,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可以预见,未来螺旋藻在中国市场的前景将更加广阔,这一产业的发展也将持续保持强劲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