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中国印象:1亿人进城落户中国城镇
中国城镇化进程:潜力巨大的发展之路
随着时代的步伐,中国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城镇化进程。这一进程不仅改变了民众的生活,也为中国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凯里市,凯棠镇凯哨村的苗族妇女杨美一家搬迁至市里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成为了“新市民”。在支持下,杨美发展起了自己的制衣厂,开始了创业之路。同样,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的钱家坝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红瓦白墙的小楼在群山环绕中显得格外漂亮。
“十三五”期间,亿万个像罗莉这样的外来务工人员来到城市,追逐梦想。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他们终于在城市落户安家。今年,中国提前实现了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的目标,距离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的目标也仅有一步之遥。这一巨大的变化得益于国家的一系列政策,如《居住证暂行条例》施行、《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发布等。大多数城市已经放开放宽落户限制,许多中小城市基本实现落户零门槛,城乡之间的户籍二元化壁垒逐渐被打破。
进城后,农民朋友们最担心的便是老家的田地问题。十九大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再延长30年”,并明确规定国家保护进城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农户进城落户的条件。这让许多像赵早日这样的居民放心迁移,他们保留了一些老家的房子和土地,同时也在城市里挣钱。
人进城后,相应的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需求能否满足,直接关系到“新市民”能否扎根城市。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的服饰扶贫车间里,新市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挣钱。他们享受到了城市的公共服务资源,社区里的服务大厅可以提供就医、上学、就业、社保、民政等服务。
户籍制度改革的破题极大地推动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统计显示,到2019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均有显著提高。中国已经提前实现了2亿人在城市落户的目标,显示出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蕴藏的巨大发展潜力。这一进程将进一步促进消费和经济增长,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不论是在一线城市、二线城市,还是在近3000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中国的城镇化发展都有巨大的空间。随着这一进程的继续推进,我们相信中国将会迎来更加繁荣的未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的眼中,当前时期无疑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最佳时期。这一进程的核心要义在于坚持以人为中心,致力于让农民工等农村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真正实现其市民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的新年贺词中明确指出,通过改革,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过程将更加顺畅。这一话语,如同温暖的春风,抚慰着每一位进城奋斗的农民的心灵。五年过去了,这些农村转移人口的转变,如同一盏盏新点亮的灯光,融入城市的万家灯火之中,照亮了人们共同奋斗、共同享有的每一座城市。
这个时代,是城市与乡村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时代。每一座城市的繁华背后,都有着无数农民工的辛勤付出。他们背井离乡,为城市的繁荣付出着自己的努力。而现在,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他们也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他们可以在城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
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不仅意味着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便利,更意味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意味着社会的公平与和谐。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关乎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关乎着国家的未来。
如今,新型城镇化的步伐正在加快,城市的灯光越来越亮,人们的梦想也越来越近。让我们一起期待,这个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能够带给每一个人更多的希望和机遇,让每一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城市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