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粽子当消夜极易胖!端午节吃粽子怎吃不胖
端午节即将到来,随着近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粽子这一传统美食再次受到广泛关注。嘉兴粽子更是因此走红网络。粽子美味诱人,但食用时也需适度。专家提醒,健康人群一天吃粽子最好别超过三个;对于老人和孩子,更应适量减少。
近期欧洲杯赛事如火如荼,不少球迷选择粽子作为夜宵。专家强调,粽子由糯米制成,不易消化,不宜作为夜宵食用,否则易引发肠胃不适,甚至胃溃疡。建议球迷们熬夜看球时,避免用粽子果腹。
粽子的食用时间和数量选择都极为关键。最佳食用时间是早晨或中午,晚上食用较为勉强,更别提半夜了。因为粽子属于较难消化的糯米类食物,需要在人体内充分消化,耗费时间长,刺激胃酸分泌。半夜时分,人体处于半歇业状态,此时强制消化高难度食材,很可能诱发胃肠道疾病。
除了食用时间,粽子的搭配也很重要。粽子不宜与米饭、馒头等主食同食。不少人在餐后吃粽,将其当作甜点,这是错误的。粽子应被视为主食,不要将其当作辅食。它黏度高、难消化,一个普通的咸肉粽子,相当于一碗米饭。吃了米饭就不要再吃粽子。
端午节后,不少因吃坏肚子而前往急诊科就医的患者。粽子、月饼等节日美食虽美味,但属于难消化食物,容易让人产生油腻饱胀感。专家建议,端午过后,应清淡饮食三五天,让肠胃好好休息。有腹胀感的市民可多吃易消化食物,如面、粉、粥等,青菜水果可多吃,大鱼大肉尽量少碰。
对于部分特殊人群和患有基础疾病的人,吃粽子时更需精挑细选。老人、儿童、体弱者宜选择迷你粽子,含有粗粮薯类配料的最为合适。有胆囊炎或炎病史的患者要分餐少食或不吃粽子。胃酸过多的人要少吃糯米食品。糖尿病患者则需避开含糖量太高的粽子品种。
粽子虽美味,但食用需谨慎。无论是为了节日团聚还是满足口腹之欲,我们都应关注粽子的食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保护我们的肠胃健康。在炎热的季节里,心血管病患者面对着一道难题:如何选择粽子。市场上琳琅满目的粽子品种中,肉粽和猪油豆沙粽因含有大量脂肪,被归类为油腻食品。这些美味诱人的粽子对于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患者来说,若食用过多,可能会增加血液黏稠度,扰乱血液循环,加重心脏负担,甚至诱发心绞痛。在品尝美味的更要注重适量。选择更为“小清新”的粽子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碱水粽、裹蒸粽等,它们以糯米为主,搭配健康的食材,是心血管患者的更佳选择。
在此特别提醒广大消费者,食品安全不可忽视。在品尝粽子时,若感到口味不正或是有霉味,应立即停止食用。粽子应有的香味应该是粽叶、糯米及其他谷类食物的清香,而不应有酸腐、发霉、发馊等异味。这些异味可能是粽子变质的表现,会对健康造成影响。
对于购买散装粽子,消费者应更加谨慎。建议少量购买,尽快食用,避免长时间存放导致变质。对于真空包装和速冻类粽子,消费者在购买后应按照标签所示的保存方式进行保存。未吃完的粽子应及时放入冰箱冷藏,而不是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一旦发现粽子有霉变或异味,千万不要再食用。毕竟,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在这个粽香四溢的时节,让我们不仅要享受美味,更要注重健康。对于心血管病患者来说,选择健康的食品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智慧。希望大家在品尝美味的也能保持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