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偿献血用血却收费引质疑 人大代表解释
无偿献血背后的用血费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近期全国人大代表、盐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沈进进对此进行了解释。他提到,用血收费并非单纯为了盈利,而是涵盖了血液采集、处理、储存和检测等成本。
在江苏,每个血袋的成本是35元,除此之外还有采集费用,包括试管、皮条、试剂等。检测方面,为了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传染病以及肝功、血型等项目,也有一定的费用。特别是乙肝、丙肝、艾滋病抗体的检测费用相对较高,大概在100-200多元之间。血液采集后需要冷藏、分离,这一过程需要专门的设备和场地,也会产生一定的费用。
沈进进进一步说明,医院在供应血液时,会根据病人的情况进行配型、检测,防止传染病的发生。这些费用并非单纯是血液本身的费用,而是涵盖了采集血液所需的一系列成本。用血价格实际上等于用血成本加上用血互助金。这里的用血成本包括了血液的采集、储存、分离和检验等费用。
关于用血互助金,虽然在《献血法》中并未明确规定,但各地在实施过程中大都有所涉及。这是为了鼓励更多的人参与无偿献血,对于那些从未献过血的家庭,用血时需要缴纳一定的用血互助金。这一金额是可以返还的,但不同地区的规定可能存在差异。
有观点认为,用血互助金的目的是为了用经济手段提高无偿献血率。也有不少人质疑这种做法是否带有强制性。毕竟,用血互助金的实施缺乏统一的监管,不同地区存在不小的差别,这也使得用血收费乱象频生。这种互助金的存在似乎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中规定的“用血只收取采集、处理、储藏等成本价格”有所出入。
总体来说,无偿献血是用血者的一种公益行为,而用血收费则是为了覆盖血液采集、处理、储存和检测等一系列的成本。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如何确保费用的透明和公正等问题仍然备受关注。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和改革,让无偿献血制度更加完善,更加符合公益的本质。真实情境下的血液费用实例
在山东省某大型综合医院的一个炎炎夏日的早晨,7月29日,肝胆外二科的病房内,李先生刚刚结束了令人紧张的手术。空气中弥漫着医院特有的消毒水气味,而他的心情却是复杂的,既有如释重负的轻松,又有对未来恢复的不确定。
医生开具的处方上清晰地写着:患者血型为B型,需要输注去白悬浮红细胞两个单位以及病毒灭活血浆200毫升,总费用为820元。这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但对于李先生来说,这不仅仅是一笔费用,更是关乎生命的重要治疗。
医院输血科的负责人详细地解释了这笔费用的构成。去白悬浮红细胞的费用占据了大头,每个单位的红细胞费用为240元,患者需要的两个单位共计480元。除此之外,还有储存费用,专用于储存红细胞的冰箱每次要收取30元的费用,滤白费用则按每次使用收取20元。加起来,这部分费用共计达到了560元。另一部分是病毒灭活血浆的费用和储存费,总计260元。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确保输血安全,配血化验是必不可少的程序。医院采用不同的配血方法收费也有所不同,凝聚胺方法每次收费20元,而微柱法则收费60元。
对于李先生和他的家人来说,这一切都是未知的。如果他们从未献过血,那么还需要缴纳一笔不菲的用血互助金,这笔费用可能会达到千元甚至数千元。在生命的重压下,金钱显得微不足道,但他们仍然会对这笔费用感到压力。此刻的李先生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生命的珍视,也有对费用的无奈。但无论如何,他知道这一切都是为了能让他尽快恢复健康。在医院这个特殊的场所里,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关乎生命,每一个决定都充满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