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医保基金存“穿底”危机 多省医保当期
医保基金面临的“穿底”危机
随着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医保基金支出也随之增加,而城镇职工医保的增收压力也在持续攀升。这一危机已经引起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高度关注。近日,该部门新闻发言人李忠在新闻发布会上证实了这一风险的存在。
医保基金结余的地区分布极不均衡。一些劳动力流入的大省,由于人员年龄结构的问题,医疗保险的支出相对较少,结余比较多。也有相当一部分省份已经出现了当期支大于收的情况。尽管近20个省份的职工医疗保险在2012年没有出现收不抵支的现象,但专家猜测,虽然从省一级的统筹层次看没有明显缺口,但同一省内各地情况并不平衡,收不抵支可能发生在市一级。
以广东省为例,虽然该省医保基金结余数额庞大,但结余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珠三角的少数几个市,而其他欠发达地区的基金结余仅占全省的一小部分。这反映出医保基金统筹层次还比较低,大多数地区仍然是调剂金模式。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褚福灵认为,各省公开数据之所以未显示收不抵支,与统计口径有关。在医保基金支出近年大增的背景下,“穿底”的隐忧正日益凸显。一些地区由于调整医保支出结构、提高报销比例、扩大报销范围等原因,医保统筹基金支出规模持续扩大,而累计结余却已经不足以支持太久的基金支出。
以北京地区为例,医保基金支出的增幅已经高于收入的增幅,当期结余已经越来越接近于适宜的风险金控制范围。中国社科院的一项测算也初步得出,城镇职工医保将在不久的将来出现普遍赤字。这意味着二线以上城市的城镇职工医保基金将无法做到当年平衡。
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正在积极推进新医改,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各项制度,并推出大病保险等政策,以缓解医保基金的压力。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医保基金的统筹层次,实现更广泛的资源共享和风险共担。也需要加强医保基金的管理和投资运营,确保其可持续性和安全性。
医保基金的“穿底”危机不容小觑。我们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完善制度、提高统筹层次、加强管理等措施,共同应对这一挑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广大参保人的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实现医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医保长期挑战:应对赤字的暂时措施难以解决结构性问题
尽管短期内的资金压力得到暂时缓解,但从长远来看,各种“控费”手段虽然能够减轻眼前的赤字压力,却无法根治医保存在的结构性问题。《经济参考报》带来深入报道。
北京、上海等一线大城市通过吸纳大量年轻的外来就业人口,暂时缓解了医保支付的压力。这种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大城市的资源优势,使得代际矛盾得以转移,而非真正的解决。这种暂时的缓解方式更像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策略。
医保面临的挑战并非一朝一夕之间形成的,而是多年累积的结构性问题。这些“控费”手段虽然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长远来看,它们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医保制度的深层次问题。我们需要更深入的改革和创新来应对这些挑战,而不仅仅是依赖短期的缓解措施。
这些大城市通过吸纳年轻的外来就业人口来缓解医保支付压力,实际上是一种利用城市吸引力的策略。这种做法虽然可以暂时缓解压力,但代际矛盾仍然存在,只是从一个地方转移到了另一个地方。我们需要正视这一现实,并寻求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来解决医保制度的深层次问题。
面对医保的长期挑战,我们必须意识到,只有通过深入改革和创新,才能真正实现医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期待有关部门能够出台更加全面、更加深入的政策措施,以应对医保面临的种种挑战。更多精彩内容,请浏览经济参考报官网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