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托重现上海 法律制裁
近日,上海重现了久未露面的“医托”,大有卷土重来之势,且逐步演变为公司化运营的模式。这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据了解,“医托”是指通过欺骗手段将患者诱导至非正规医疗机构接受治疗或购买药品的人员。这些不法之徒为了逃避打击,采取了新的手段和方法。他们注册成立所谓的科技公司或咨询公司,隐藏身份,披着合法的外衣从事非法活动。他们在各大医院、车站附近派遣“医托”,诱骗患者前往他们的场所接受治疗。据受害者任女士描述,她因为信任这些“医托”,被诱导至一处所谓的中医院购买了大量昂贵的中药,但最终却发现药物无效,被骗走了大量钱财。
上海闸北警方在处理一起类似案件时,捣毁了一个“医托”团伙,初步统计涉案金额高达10余万元。张小姐也是受害者之一,她因为听信了一名“医托”的推荐,花费巨额药费却未能治愈鼻炎,最后只能空手而归。这不仅给受害者带来了经济损失,更严重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据上海市黄浦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副所长郑凤和介绍,“医托”骗术不断升级,新型“医托”往往以公司名义出现,分工明确,骗局精心设计。他们不仅逃避了监管部门的打击,还使得取证变得更加困难。为了打击新型“医托”,相关部门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物业公司也需要加强房屋出租管理,防止不法分子利用出租房屋从事非法活动。广大市民也需要提高警惕,切勿轻信陌生人推荐就医购药的建议。在看病过程中要保持理性思考,选择正规医疗机构接受治疗和购买药品。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防范“医托”的欺骗行为发生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同时希望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打击此类行为维护医疗市场的秩序和患者的权益。医托团伙,在灰色地带游走,隐藏在商务楼宇的高层。他们在楼外设置摄像头和侦查人员,警惕的目光如同捕风捉影的猎手,一旦发现执法者的踪迹,即刻通过手机等通讯工具传递消息,刹那间,不法行为被掩盖,人员如潮水般散逸。当执法人员赶至现场时,他们早已关闭门窗,将违法行医的证据藏匿得无影无踪。
黄浦区的卫生行政执法人员对此深感困扰。现行的法律法规在这群游走于边缘的医托面前显得捉襟见肘。他们既不属于医疗机构,也不属于医师个人,相关法律法规中难以找到针对他们的制裁条款。若按“诈骗罪”移交司法机关处理,需要固定的证据链,包括从雇佣医托到骗术实施的各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证据,而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卫生监督员不能纵容医托继续欺骗患者以积累足够的证据,而卫生行政执法人员也无权限制涉嫌不法行为人员的自由。摄像、照片、录像等证据的效力受限,便衣取证更是行走在危险的边缘。
在这样一场法律和医托之间的较量中,郑凤和提出了一个策略:在法律法规尚未完善之际,我们需要提升卫生监督员的执法能力和技巧。他们需要更加敏锐地获取证据,捕捉医托团伙的违法瞬间。一旦形成有效的证据链,就可以将案件移交司法机关,依据刑法对医托团伙进行严惩。这样的行动将会形成强大的震慑力,让医托团伙知道违法的代价。这不仅是对患者权益的保护,也是对法律威严的捍卫。在这场无声的战斗中,我们期待卫生监督员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让法律的阳光普照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