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中总是患得患失的要不要继续,对爱情患得患失什么意思
情人节即将落幕,看着朋友圈里满屏的恩爱,却未见自家男友的任何动静。没有红包,没有祝福,仿佛人间蒸发。在这段似乎只有两个人的恋爱中,为何自己却身陷单身的寂寞?
他是真的在乎我,还是早已心生退意,想要分手?每当我想要与他更进一步亲近时,他总似乎有意无意地保持距离,仿佛那最初的热情只是我的一厢情愿。明明是他先跨出那一步,追逐着我走进这段恋情。
平日里他并不善于甜言蜜语,情人节对他来说似乎更是无足轻重。他的心里,是否真的为我留有一席之地?
如果我未主动联系他,他亦不会联系我。在这段关系里,我们都似乎成为了彼此的习惯。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段美好的亲密关系,但当“焦虑小姐”遇上“回避先生”时,恋爱的甜蜜背后却隐藏着种种问题。
当我们陷入一段感情时,会逐渐变得敏感多疑,患得患失,甚至开始不喜欢自己。而他的反应总是忽冷忽热,让我捉摸不透。是他过于疏离,还是我自己过于脆弱,在爱情中摇摆不定?
心理学家指出,每个人对亲密关系的态度和行为都不尽相同,这些差异形成了不同的依恋风格。有一种人是焦虑依恋型,他们对爱人的情绪和行为非常敏感,常常担心对方不够亲近;而另一种人则是回避型依恋,他们虽然也需要亲密关系,却常常选择保持距离。当这两种依恋风格相遇时,焦虑型的人往往会吃哑巴亏。因为回避型的举动会让他们感到极度不安全,进而寻求更多的亲密接触,这反而会让回避型恋人感到压抑并选择回到自己的世界。
在生活中或影视作品中,这样的CP并不少见。例如《恶作剧之吻》中的袁湘琴和江直树。为什么两个明明不般配的人却总是互相吸引呢?《关系的重建》一书的作者阿米尔莱文和雷切尔赫勒给出了答案。
无论是焦虑型依恋模式还是回避型依恋模式,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个体早期的成长经历所塑造的。成年后的人们会继续使用或寻找他们熟悉的互动关系模式(即他们熟悉的依恋风格),即使这种熟悉可能是一种伤害。因为潜意识里,我们一直在试图改变父母、改变他们对我们的态度。所以当焦虑型和回避型相遇时,他们很容易互相吸引。
焦虑型的人在回避型的若即若离中误以为这就是爱情。虽然这种疏远让他们痛苦不堪,但他们认为这是他们所熟悉的依恋模式,他们认为这就是真爱的表现。而当回避型对他们冷淡时,焦虑型会渴望更多的亲密接触;当回避型偶尔回应他们时,焦虑型又会感到满足。
相反地,平静的感情在焦虑型看来可能根本不值一提。就像《女儿们的恋爱3》中的金莎一样,她所向往的是激烈的感情。焦虑型与回避型的恋爱模式似乎注定了一方追逐、一方逃避的命运。但真的就没有合适的爱人吗?并非如此!安全型的恋人或许是最好的选择。他们既渴望亲密又不过分敏感。那么如何识别这样的安全型恋人呢?通过观察他们的行为特征或许可以寻找到答案。只有找到了真正的理解与接纳才能真正实现幸福的恋爱和婚姻生活。安全感型恋人,就像是一剂温暖的安定剂,他们渴望与所爱之人建立深厚的亲密关系。与焦虑型依恋风格的人不同,他们在面对感情时显得更加沉稳,不会过度敏感或疑神疑鬼。他们深爱着伴侣,却常常因为害怕被拒绝或抛弃而本能地靠近,而不是过度依赖对方的要求来确认自己的位置。
他们沟通的方式直接而温和,深知发脾气或制造冲突并不能解决问题。安全感型恋人愿意倾听爱人的心声,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在他们看来,让爱人自由自在地做自己,而不是紧绷心弦或猜测对方的想法,是维系健康关系的关键。
更重要的是,他们成为恋人的“安全基地”,为恋人提供坚实的支持和依靠。在心理学中,依恋对象的支持被喻为“安全基地”,让我们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更加勇敢。安全型恋人正是这样的存在,他们能为我们提供安慰和鼓励,让我们知道无论何时何地,都有他们可以依靠。
如果你是焦虑型依恋风格的朋友,我真诚地建议你不要再与回避型的人纠缠。因为他们可能只会给你带来伤害,而不是你所渴望的安全感。转而寻找那些安全型的恋人,他们才能为你提供真正需要的支持和安慰。
我也想鼓励你,依恋风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一定的努力和自我,你也可以转变自己的依恋风格,成为那个让人安心的安全型依恋。
在这个充满情感波折的旅程中,了解自己、懂得他人,是最有创造力也最幸福的事。欢迎大家关注我的频道@利兹的杂货铺,一起心理学的奥秘,让生活因为理解和接纳变得更加美好!
我想说的是,无论你是何种依恋风格,都值得被理解、被接纳、被爱。让我们一起在情感的海洋里,找到那个能让我们安心停靠的“安全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