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产权房的政策
小产权房:定义、全国性规定、差异化处置及风险提示
一、定义与合法性
小产权房,是指在农村集体土地上建设的,未缴纳土地出让金并未获得国交房管部门产权证的房屋。这些房屋的权属证明主要由乡/村集体颁发,因此在法律层面上不受保护。
二、全国性禁止性规定
1. 禁止新建与交易
国家对于在集体土地上新建小产权房有着严格的禁止。对于城镇居民购买此类房屋的行为,其交易被认定为无效,非法收入有可能被没收。在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的过程中,违法用地(如小产权房)不得登记发证,对违规者将追究责任。
2. 不予合法化登记
自然资源部明确表明,小产权房无法通过不动产登记合法化,且禁止补办正规房产证。
三、已建成房屋的差异化处置
对于已经建成的小产权房,国家采取了差异化的处理方式。
1. 分类整改与转化
对于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违建房屋,需要拆除。而对于符合条件的小产权房,可以转化为公租房或廉租房。部分住宅类房屋允许原村民自住,但禁止交易。产业类(如厂房、仓库)或公共配套类(如学校、医院)的历史违建,在补缴50%-70%的地价后,可以转正。
2. 登记与规划管理
部分地区(如深圳)要求小产权房业主限期向房管部门登记,并逐步纳入城市规划范围。登记的条件通常包括面积、户籍等限制。
四、区域政策差异以深圳为例
深圳在小产权房处理方面有自己的特点。
1. 旧改绑定转正资格
只有纳入旧改单元计划、产权清晰且符合公共利益属性的建筑,才能通过旧改补偿机制实现权益转化。未纳入规划的“孤岛房”或产权纠纷房屋将丧失转正资格。
2. 利益分配倾斜
在旧改项目中,70%的收益归村集体所有,优先保障原村民的权益。外来购房者无法获得补偿。
五、风险提示
购买小产权房存在一定的风险。法律上,小产权房无法抵押贷款,交易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产权争议的风险。随着政策的日益严格,小产权房可能面临拆除或贬值的风险。投资风险也不可忽视,尽管稀缺性可能推高价格,但政策调控也可能限制其上涨空间,长期价值存疑。
建议购房者密切关注地方政策动态,审慎评估风险,必要时咨询专业法律意见。在做出购房决策时,应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做出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