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反对日本强推核污染水排海
在日本,关于福岛核污染水排海的决策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反对声浪。从渔业从业者、市民团体到专家学者,再到国际社会,各方纷纷表达了对这一决策的质疑和担忧。
一、国内反对声浪汹涌
在福岛县,渔业从业者集体抵制这一决策。他们认为此举直接损害了日本水产品的形象,经济打击难以估量。渔民小野春雄强调,海洋是鱼类的家园,决策不能仅以日本利益为中心。实际上,福岛的渔业恢复程度尚不足核事故前的两成,排海将进一步加速产业的崩溃。
市民团体和在野政党也持续抗议。他们在首相官邸附近发起集会,批评选择了“最廉价方式”处理核污染水,漠视民意及国际法义务。部分在野党联合全国渔联要求立即停止排海,指责违背了2015年的书面承诺。
专家们对技术安全性和数据真实性提出了质疑。环境放射能专家天野光指出,核污染水中含有未被充分评估的有害元素。原子力市民委员会的专家后藤政志警告说,我们不能仅关注稀释后的浓度,而忽略排放的总量。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东京电力公司在排海前一天才公布年度计划,进一步加剧了民众的不信任。
二、国际社会强烈反对
周边国家如韩国、俄罗斯和菲律宾等纷纷采取行动施压。韩国国务韩德洙表态,如果排放不达标,将提起国际诉讼。俄罗斯批评日本缺乏透明度,担忧全球生态系统遭受不可逆的破坏。菲律宾的全国性渔业组织表示,排海将污染海洋资源并引发“广泛灾难”。
太平洋岛国和欧洲国家也发声谴责。太平洋岛国论坛秘书长明确反对将放射性废物排海,强调此举威胁子孙后代的利益。塞尔维亚卫生部长格鲁伊契奇指出,福岛海域已经出现“辐射鱼”,要求日本停止其不负责任的行为。
三、科学与法律争议
关于放射性物质的长期危害存在科学争议。美国伍兹霍尔研究所的专家肯布塞勒指出,铯137、锶90等放射性核素具有长期危害。学者质疑日本仅强调氚处理达标,却回避了其他有害元素的风险。
日本单方面排海的行为也引发了法律争议。国际社会批评日本违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未履行“防止跨境环境损害”的责任。中国外交部多次谴责日本转嫁核污染风险,将私利凌驾于全球福祉。
四、排海进程与后续影响
排放规模庞大,首批7800吨核污染水在17天内排放入海,到2025年,计划年度排放量将达到3.12万吨。东电承诺每日公布氚浓度数据,但民众对其选择性披露信息表示质疑,要求有独立的第三方介入验证。日本民众发起线上签名请愿,超过6万人联署要求撤销排海决定。
日本强推排海的行为持续面临国内外合法性、科学性与道义性质疑。其后续影响可能会引发更深远的生态危机和外交危机。这一问题不仅仅关乎日本自身利益,更是关乎全球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需要引起全球关注和共同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