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中国被列为被执行人
微软中国在近期过去的历史上,曾经因一笔执行标的金额为952,215元人民币的判决,于2020年6月被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列为被执行人,案号为(2020)京01执571号。这一事件引起了广大公众的关注与讨论。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法律人士对此进行了澄清,指出“被执行人”与“失信被执行人”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二者并不等同。
一、事件概述
在2020年6月,微软中国涉及一起执行案件。具体信息如下:
1. 执行信息:
立案时间:2020年6月4日
执行标的:952,215元人民币
执行法院: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案号:(2020)京01执571号这起案件的执行背景尚未明确透露。
2. 法律性质:
被执行人:指的是存在未履行的生效判决义务,需要进入强制执行程序的情况,但并不涉及信用惩戒。
失信被执行人:则需要满足“有能力履行但拒不履行”等条件,会面临信用黑名单等处罚。微软中国被列为被执行人并不代表其被定性为失信企业。
二、公司背景介绍
微软中国成立于1995年11月,注册资本为1.19亿美元(实缴3902万美元)。法定代表人是柯睿杰(时任董事长)。作为微软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微软中国在经营范围上涵盖软件开发、销售、技术咨询以及电子出版物批发等业务。此次被列为被执行人的事件对于微软中国的信誉和形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公司的整体实力和背景仍然坚实。
三、后续动态观察
截至公开报道的日期为止,微软中国并未对这次事件做出官方回应。公开资料显示微软中国在历史上涉及多起法律诉讼,其中包括买卖合同纠纷和专利权纠纷等案件。针对这些事件和争议,市场和公众都非常关注其后续发展和结果。这也对微软中国的未来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考验。此次事件也提醒了公众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和信誉的重视。作为一家全球知名的企业,微软中国需要更加谨慎地处理类似事件,以维护其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市场信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