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发起联署倡议签名
环球时报发起的联署倡议签名活动主要聚焦于呼吁世界卫生组织深入调查美国德特里克堡生物实验室的病毒研究及其安全性问题,以下是此次活动的进展及其深远影响:
一、活动的启动与初期的热烈响应
2021年7月17日,基于中国网民的委托,《环球时报》成功发起了这一联署倡议。通过公开信的发布,迅速引起了广大网民的积极响应,共同呼吁世卫组织对德特里克堡实验室进行深入调查。仅仅几天的时间,签名人数就突破了万人大关;截至7月25日,签名人数更是超过了惊人的千万大关。
二、社交媒体推动下的签名规模爆炸式增长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的推动下,联署活动的签名人数呈现出了爆炸式的增长态势。仅仅三天内,签名人数就突破了五百万;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突破了两千万大关。最终,在8月6日,签名人数达到了惊人的2500万。此次活动得到了中国外交部的多次关注与支持,成为官方积极回应民间诉求的典型案例。
三、技术干扰与全球舆论的高度关注
在联署活动进行期间,服务器多次遭受来自美国IP地址的网络攻击,导致签名页面短暂瘫痪。对此,中国外交部迅速回应,要求美方对攻击事件以及实验室的疑点给出明确的交代。此次活动也引起了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如菲律宾的《马尼拉时报》以及部分美国学者,他们普遍认为这一活动揭示了美国在病毒溯源问题上的双重标准。
四、持续影响与民意的有效传递
联署活动结束后,《环球时报》依然保留了签名页面,供各界人士查阅。该报继续通过多渠道向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传递中国民意,坚决要求将德特里克堡实验室纳入下一阶段的溯源调查。受到《环球时报》的启发,菲律宾学者等国际力量也发起了类似的请愿活动,形成了跨国声援的壮观景象。
此次联署倡议签名活动通过民间自发与媒体协作的方式,充分展现了中国公众对于病毒溯源问题的科学性和公正性的强烈诉求。这一活动也成为了中美舆论博弈的标志性事件,对于推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具有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