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 严监生
一、人物背景描绘
在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中,有一个角色让人印象深刻,他就是严监生。原名严大育,字致和,广东高要县的监生,家境殷实,资产丰厚。他在小说的第五回、第六回等章节中出场,以其极度吝啬的形象深入人心。特别是在临终之际,因舍不得油灯费油而伸出手指不肯断气的场景,成为了这部小说的经典桥段。
二、揭示吝啬细节
严监生的生活简朴至极,甚至连一斤猪肉都舍不得买,只以四个钱来买肉哄哄儿子。病重时,他拒绝购买珍贵的人参来续命,宁愿忍受病痛的折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甚至因为油灯燃着两根灯芯而担心油费过高,直到妾室赵氏挑灭一根才肯闭眼。这一细节被广泛传播,成为了“吝啬”一词的典型象征。
三、矛盾性格展现
严监生的性格充满了矛盾。他对自己极为苛刻,生活节俭到病态,但却对家庭责任极为重视。对外他却展现出了慷慨的一面。他为兄长摆平官司不惜花费重金,妻子王氏病重时,他不惜重金购药,甚至死后还为亲属留下了遗产。他还经常资助亲友,多次赠银给小舅子。
四、性格成因深入
严监生的性格形成有其深层次的原因。由于他的地位不高,行事谨慎,遇事常常优柔寡断。受到封建小农经济的影响,他对财富的积累极为重视,形成了惜财如命的心理。等级观念的存在,使他虽然富有却无政治保障,进一步加剧了他的守财行为。
五、文学形象评价
严监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誉为“四大吝啬鬼”之一,也被比作西方文学中的葛朗台。大众对他的解读大多聚焦在他的吝啬上,但在文本中直接描写他的情节其实并不多,更多的是通过侧面烘托,如妻妾的言行来塑造他的形象。现代研究则更注重展现他的多面性:在吝啬的表象下,隐藏着无奈、温情与生存焦虑,反映了封建社会经济与人性的冲突。
小结:严监生是《儒林外史》中一个充满张力的角色。他的吝啬与慷慨的矛盾行为、胆小懦弱的性格特征以及背后深刻的社会经济因素共同构成了这一形象的立体性与经典性。他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经济现实和人性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