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超过2个星期 慢性咳嗽、气虚怎么治?
在感冒前期,中医药方剂有着独特的分类和治疗方法。对于辛凉方剂,它分为轻剂桑菊饮、平剂银翘散和重剂白虎汤。而辛热方剂则根据表实与表虚之症,选用麻黄汤与桂枝汤。随着感冒的发展,表寒里饮者选用小青龙汤,表寒里热者则选用大青龙汤。一旦感冒进入化热阶段,麻杏石甘汤和越婢汤便成为治疗的选择。这些方剂,如同在疾病之路上指引方向的明灯,将病情引向白虎汤的气分大热方向。
而当感冒慢性化,症状持续超过一两个礼拜时,处理起来更为复杂。此时需考虑气逆、痰饮、气虚等多种因素。止嗽散便是针对这一阶段的代表性方剂。它包含了一系列具有止咳效果的中药,如桔梗、紫苑、百部等。对于感冒中期咳嗽频繁、喉咙干痒、对刺激敏感的患者,止嗽散尤为适用。它主要针对咳嗽,对于痰饮寒热等其他症状则无法兼顾。若症状严重,可根据具体情况加减药材,如加入半夏、茯苓针对痰多;加入射干、枇杷叶缓解咽喉痒;加入贝母、天花粉解决痰黏难咳的问题。
对于超过2个星期的慢性咳嗽和气虚问题,有三种方剂值得注意:定喘汤、参苏饮和其他方剂。定喘汤主要用于平喘,适用于感冒中期出现的喘息、胸闷等症状。其成分中的款冬花、苏子等药物有助于肃降肺气。对于咳嗽时伴有高频喘气音、痰粘稠难出的患者,定喘汤尤为合适。对于痰量多易咳出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其他方剂如小陷胸汤或参苏饮。参苏饮则主要用于气虚外感痰饮量多的情况,适用于疲倦无力、讲话有气无力等气虚症状明显的患者。其成分中包含紫苏、葛根等解表药以及参枣姜草等补气药。
感冒的治疗需要根据病程和症状选择合适的方剂。从辛凉到辛热,从止嗽散到定喘汤、参苏饮,每一个方剂都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但需要注意的是,用药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确保安全有效。更多精彩内容,可访问中医师林舜谷的博客进一步了解。参苏饮与小青龙汤,两者皆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内有痰饮之症。二者皆出现畏寒怕冷、痰多色白清晰的症状,但细微差别犹如夜空中闪亮的两颗星。
小青龙汤的畏寒症状尤为显著,仿佛凛冽的寒风直接侵袭肌骨。为驱散寒邪,医师选用桂枝与麻黄作为武器。而参苏饮的寒象则相对温和,且因患者体虚,无法承受过于猛烈的解表药物,故只选用紫苏与葛根来调和身体。
小青龙汤面对的痰饮问题,源于寒邪束缚肺部,导致水液停滞。解决这个问题,只需用细辛、干姜、半夏等温热药物进行温散即可。而参苏饮所面对的痰饮问题,则是因为气虚无法运化水饮,因此选用二陈汤加上枳壳、木香等药物来理气化湿。
小青龙汤的患者喘症明显,仿佛肺部被痰饮挤压,呼吸困难。为此,医师选用五味子来收敛肺部。而参苏饮的患者则咳嗽显著,医生选用桔梗利咽,前胡化痰止咳。
需要注意的是,参苏饮中并无清热剂,一旦患者出现化热征兆,如咽喉疼痛、痰黄浓稠、发烧等症状,则不宜使用。参苏饮专治气虚痰饮多的病症,若虚症不明显,可将人参换成杏仁,使肃降肺气、止咳效果更佳,此即变为另一知名方剂“杏苏散”。若患者痰多咳不出,可再加入浙贝母、瓜蒌仁。气虚与外感都可能引发头痛,对于服用参苏饮的患者来说,头痛是常见症状,此时可加重葛根的剂量,或另加川芎、细辛、蒿本以缓解。
源自中医师林舜谷的博客,对于慢性咳嗽、气虚的治疗提供了深入的。若您感冒超过2个星期,且伴有慢性咳嗽、气虚等症状,建议寻求专业中医师的帮助。此文仅供参考,如有疑问,请与站长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