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药酒常用制备方法
远古时代,人类最初的饮酒行为虽未能称之为养生,却与保健防病息息相关。据传,酒的产生源于自然发酵的野生水果,由于许多野生水果具有药用价值,最初的酒可被视为天然的“药酒”,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保护和促进作用。虽然人类从饮酒中获得了养生的好处,但当时的他们可能并没有明确的养生目的。
酒,其性温而味辛,能疏通经脉、行气和血、蠲痹散结、温阳祛寒,还能疏肝解郁、宣情畅意。酒是谷物酿造的精华,补益肠胃。更因其能杀虫驱邪、辟恶逐秽,被古人视为神奇之物。
关于酒与药物的结合,是饮酒养生的一大进步。酒对于药主要有三大作用:一是行药势,酒能使药力外达于表而上至于颠,使理气行血药物的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也使滋补药物补而不滞;二是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析出,酒是一种良好的有机溶媒,能溶解大部分水溶性物质及一些水不能溶解的物质;三是防腐作用,一般药酒都能保存数月甚至数年而不变质,为养生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关于药酒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冷浸法、热浸法、渗漉法及酿制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操作过程和特点。
在饮用酒时,需要注意饮量适度,切不可以过度饮酒。过量饮酒不仅不能起到养生的作用,反而会伤害身体。同时要注意饮酒时间,尽量避免夜间饮酒。关于饮酒的节令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认为冬季寒冷,适宜饮酒以温阳散寒。
酒的文化与养生之道深厚而丰富。适当地享用酒,结合个人体质和需求,不仅可以带来口感上的享受,还能为身体带来益处。但切记,饮酒需有度,过量无益。在中国的医学领域里,酒一直是引发思考和广泛讨论的话题。从元代医学家朱震亨到清代徐文弼,历代医家对饮酒的方式有着各自独到的见解。朱震亨提倡冷饮酒,他认为酒“理直冷饮”,在适当温度下饮用,对肺和胃都有益处。而徐文弼则主张温饮,强调酒“最宜温服”。这些观点反映了中医对个体体质差异和酒性特点的深刻理解。
在中医理论中,饮酒养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根据个人的体质状况进行选择。对于年老者、气血运行迟缓者、阳气不振者,以及体内有寒气、痹阻、瘀滞的人,适宜饮用酒来养生。但需要明确的是,这里所指的仅仅是单纯的酒,并非药酒。药酒因其所用药物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能,如补血、滋阴、温阳、益气的补酒,以及化痰、燥湿、理气、行血、消积的药酒,因此不可随意饮用。
对于体虚者,应选择补酒来滋补身体;而对于血脉不通者,则应选择行气活血通络的药酒。体内有寒者适宜饮用温酒,体内有热者则适宜饮用清酒。若想要通过药酒进行养生,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选择,以确保药酒的功效能够得到有效发挥。
值得一提的是,任何养身方法的实践都需要持之以恒,饮酒养生也不例外。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强调,坚持饮酒才能使酒气相接,从而获得酒的最大养生效果。他提倡年累月、坚持终生地饮用,但这并不意味着要过度饮酒或者让自己醉倒。
在众多的药酒中,有一些是常用药酒,如长生固本酒、养生酒、读书丸浸酒等。这些酒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和适用范围。在选择药酒时,要根据自身的需求和体质情况来做出决定。
饮酒养生是一门深奥的学问,需要根据个人的体质和需求来进行选择。无论是冷饮还是温饮,都需要适度饮用,并结合个人的体质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药酒。最重要的是,坚持饮用,持之以恒,方能获得最佳的养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