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是学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之一,需要医师对心血管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和手术操作有深入理解。以下将从术前评估、管理、药物应用和特殊技术等方面全面介绍心血管的关键内容。
术前评估与准备
心血管手术患者的术前评估是管理的基础环节,尤其对于冠心病患者更为关键。
1. 冠心病患者评估要点:需全面评估冠状动脉病变范围、狭窄程度及心肌缺血情况,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和冠脉造影等检查明确心脏功能状态。冠心病范围不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还包括炎症、栓塞等导致的管腔狭窄或闭塞。
2. 心脏功能评估:重点评估左室功能,观察是否有心力衰竭临床表现,同时通过影像学检查显示病变冠状动脉分支和阻塞程度。对于EF04[3][93[9][134[<.的患者需特别谨慎]。
. 术前用药调整:应根据患者心肌缺血情况及术前药物治疗效果来考虑前用药,合理调整心脏病治疗药物用量,尽可能改善心脏功能和全身状况]。
. 心理准备:减少或消除患者焦虑和恐惧情绪也是术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13]。
药物选择与管理
心血管药物选择需综合考虑患者病理状态和手术需求。
1. 全凭静脉(TIVA)应用:
2024版中国指南推荐TIVA可用于所有需要全身的患者,特别适用于神经电生理监测手术、日间手术及恶性高热易感患者
相比吸入,TIVA能够降低术后恶心呕吐(PONV)发生率,减少老年患者术后谵妄和认知功能障碍风险
实施过程中推荐进行处理后脑电图(pEEG)监测,维持合适。
2. 血管活性药物应用:
α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如去氧肾上腺素可选择性收缩血管而不显著影响心肌收缩力,适用于冠心病、主动脉瓣狭窄等患者的低血压纠正
血管升压素作为抗利尿激素,在高浓度下通过V1受体引起血管收缩,不引起心动过速,适用于难治性低血压和心肺复苏
正性肌力药物如多巴胺适用于心功能不全患者。
3. 技术选择:
全身对心血管系统影响最大,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和回心血流量
局部(除椎管内)对心血管系统影响较小
针刺作为中国原创技术,在特定情况下可考虑使用。
术中监测与管理策略
心血管手术需要精细的循环管理和监测技术。
1. 循环监测:
有创动脉压监测是基本要求,中心静脉压监测对评估容量状态至关重要
对于EF04[3][[2][[2][9<.的患者应常规进行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9]。
2. 循环管理原则:
维持心肌氧供需平衡,适当控制心室壁张力、心率和心肌收缩力
合理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提高心肌缺血耐受性
注意体外循环(CPB)中患者情况变化,及时调整血管活性药物7]。
3. 非体外循环冠脉手术:
需特别注意手术操作对循环的干扰,维持循环动力学稳定
为手术操作提供良好条件(控制心率、心肌收缩幅度)
关注左室功能变化]。
特殊人群与情境管理
不同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个体化的方案。
1. 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
需制定围期专家共识,目标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明确手术时机,制定详细的应对措施方案。
2. 高血压患者管理:
参考2024年中国与欧洲高血压指南,根据血压水平和心血管风险分层制定管理策略
术中血压管理应考虑患者基础血压和靶器官损害情况。
3. 心血管手术快通道技术:
包括常温体外循环管理、非停跳心脏手术等技术
需要团队协作和精细的管理以实现早期拔管和快速康复。
并发症防治与术后管理
心血管的并发症防治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关键环节。
1. 严重心律失常处理:
需熟练掌握电复律、临时起搏器等技术
团队应通过模拟演练提高突发情况应对能力。
2. 心肌保护策略:
关注CPB停止后的心肌收缩力恢复情况
合理使用硝酸甘油等药物改善冠状动脉灌注。
3. 器官功能保护:
监测尿量、血气电解质等指标,预防肾并发症
对于脑卒中风险患者,应监测脑灌注压。
心血管要求医师具备全面的病理生理知识、精湛的技术水平和冷静的应急能力。随着《中国全凭静脉临床实践指南(2024版)》和《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心血管管理指南(2024)》等指导文件的发布,心血管管理正朝着更加规范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